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 Fg)水平与缺血性肠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9月肛肠科就诊的42例缺血性肠炎患者为观察组,选取39例健康同龄人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观察组发病后72h内及健康组的Fg水平,分析Fg水平与缺血性肠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Fg 水平为(4.26±1.04) g/L高于对照组的(2.94±0.64)g/L,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PC组Fg水平为(4.82±1.06)g/L高于SC组的(3.75±0.8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发病程度看U组患者Fg水平为(4.63±1.02)g/L高于NU组的(3.61±0.8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得出,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与Fg水平无相关性(r=0.01,0.02,P=0.998,0.923)。而缺血性结肠炎患病程度和患病范围均与Fg水平呈正相关( r=0.972,0.882,0.843,P<0.01)。结论 Fg水平与缺血性结肠炎发病呈正相关,且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可作为缺血性肠炎的检测及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且给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观察治疗效果、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6.25%且心绞痛发作情况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同时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经阴囊切口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术前误诊为非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术中证实为交通性鞘膜积液,传统的鞘膜囊颈高位结扎手术需另行腹股沟切口,破坏了腹股沟管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可留下腹股沟疝形成的隐患。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采取患侧阴囊切口入路治疗小儿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80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损伤、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双盲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方案基础上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心肌损伤指标(NT-proBNP、cTnI、sICAM-1、CgA)、左室功能指标(LVEF、LVEDV、LVESV、LAD)、运动耐量指标(6MWT、运动时间、运动代谢当量)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应用于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中可减轻其心肌损伤,改善左室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1病历摘要 男,40岁。外伤后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躁动不安。既往无肝脏疾病史,无饮酒史。查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病毒性肝炎标志物阴性,TBiL10.0μmol/L,ALT40.1U/L。给予口服氯丙嗪治疗,从50mg/d加用至75mg/d。于第18天发现患者双眼巩膜黄染,尿颜色加深,全身皮肤发黄,粪便为陶土样,食欲减退。B超、CT示:肝胆未见异常。考虑为氯丙嗪所致的胆汁淤积性肝损害。立即停用氯丙嗪,并查肝功示:TBiL40.0〉mol/L,ALT161.0U/L。给予保肝治疗(甘草酸二胺150mg,静脉滴注,1次/d;乙酰谷酰胺0.5,静脉滴注,1次/d),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肠炎诊断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0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46例缺血性肠炎患者进行观察,并选24例非缺血性肠炎和体检一切生理指标正常的健康人16例分别作为对照,对三组患者,基于ELISA试剂盒法测定血清中I-FABP,D—LAC水平,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测定血清Fg水平,并分析3组I-FABP、D-LAC和Fg水平及单独和联合检测评定缺血性肠炎的价值。结果非缺血性肠炎组I-FABP,D—LAC和Fg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而缺血性肠炎组I-FABP,D—LAC和Fg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FABP,D—LAC,Fg三者单独作为评定指标时,其中准确性及特异性均偏低,敏感性较可观。而三者联合检测时,准确性为89.7%,敏感性为95.4%,特异性为74.9%,均显著显著高于单项指标的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I-FABP,D-LAC,Fg水平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肠炎诊断及预后影响评定具较高的价值,在临床检测缺血性肠炎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心内科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其合理用药情况。方法对我院心内科2009到2010年两年住院患者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用药品种、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及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类药物的使用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使用最多的口服抗高血压药物依次为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DDDs排序前3位的药物为氢氯噻嗪片、硝苯地平控释片和美托洛尔缓释片。大多数抗高血压药物的DUI值都小于或者等于1。结论我院心内科口服抗高血压药物使用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内镜、气腹、长器械操作是腹腔镜手术的三个基本特征,但由于气腹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气腹可导致皮下气肿甚至纵隔气肿、气体栓塞、气腹的维持等问题,使气腹腹腔镜手术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针对这些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学者首先开展了腹壁悬吊式妇科腹腔镜手术,使用悬吊腹壁产生操作空间,避免了气腹的问题,同样能完成气腹腹腔镜所能完成的各种妇科手术;同时,他们使用了同开腹手术类似的手术器械,对于初学者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腹腔镜手术长器械远距离操作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表型及分化潜能,以进一步研究其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从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中提取并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以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及生长特点.待细胞培养传代至第3代,采用Vi-CELL细胞计数仪检测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纤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表型标志CD73、CD44、CD105、CD90、CD34、CD45、CD14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该细胞CK19、Oct 4、Vementin的表达情况及免疫荧光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诱导分化检测细胞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细胞方向分化能力.结果 细胞原代培养初期贴壁散在分布,生长曲线显示细胞1 ~2d生长较慢,从3~5d左右细胞生长较快,6~7d细胞进入平台期;第2代第5天细胞多为长梭形,呈放射状、漩涡状排列.细胞流式结果显示细胞表型CD90、CD44、CD105、CD73呈高表达,CD45、CD34、CD14不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间充质细胞标记物Vementin、多能干细胞标志物Oct 4均呈阳性表达,免疫荧光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呈阳性表达,上皮细胞标志物CK19呈阴性表达,多向诱导分化实验该细胞可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 人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样生物学特性,该生物学特性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以及创面修复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6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溶栓治疗.结果 本组60例患者有43例判定为血管再通,再通率为71.7%,其中6h内再通率占总数的88.4%.本组出现皮下出血点3例,血尿1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6.7%.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要结合其病史,依据心电图动态观察和心肌酶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争取治疗时间,早期行静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该方法疗效显著,简单易行,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