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肉瘤的诊疗方法。方法报告2例膀胱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并进行讨论。结果术后随访6-26个月,2例均死于全身脏器功能衰竭,多处转移。结论膀胱平滑肌肉瘤是种高度恶性肿瘤,具有浸润生长的特点,预后不良。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早期根治性手术是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2.
睾丸扭转是泌尿外科急症 ,易被误诊为急性附睾炎等其他疾病 ,从而延误治疗 ,导致睾丸缺血坏死而被切除。 1991年 5月— 2 0 0 3年 8月 ,我们共收治睾丸扭转 2 2例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共 2 2例 ,年龄 9~ 4 2岁 ,其中 13例 <18岁 ;左侧 14例 ,右侧 8例 ;发病至就诊时间 3h~ 7d ,其中 13例 >2 4h。首诊确定为睾丸扭转 12例 ,外院误诊为急性睾丸附睾炎 7例、阑尾炎 1例、肾绞痛 1例、肠痉挛 1例。患者均有睾丸疼痛 ,16例发生于睡眠过程中 ,4例发生于起床瞬间 ,活动后疼痛 2例 ;其中 5例既往有多次短暂疼痛史。查体 :患侧睾丸有明显触痛…  相似文献   
3.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过去认为是一种少见肾脏良性肿瘤,但近年来,由于B超、CT、MRI的临床应用,发现该病日益增多。该病以往很难与肾癌相鉴别,均在施行肾切除术后才得以确诊。近十余年来,由于B超、CT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绝大多数患者在术前就能做出正确诊断,并在治疗上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随诊观察或者行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现就我院从1991年5月~2003年8月收治30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0~78岁。肿瘤位于右肾12例,左肾13例,双肾5例;单肾多发2例,双肾多发4例,其中1例伴有面部蝶状分布的皮脂腺瘤;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6例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随机分为A、B两组。A、B两组分别为THP和丝裂霉素C(MMC)膀胱灌注,手术后第1周开始,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2周1次,共8次,再以后每月1次,共2年。结果 86例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A组患者复发率0,B组为21.05%,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A组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少于B组,局部不良反应中发生尿频的患者差异显著(P0.05),血尿、膀胱疼痛和膀胱炎差异不显著(P0.05);全身不良反应差异显著(P0.05)。结论 THP膀胱灌注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发作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泌尿外科工作中梗阻是急症之一,在解除梗阻的过程中各种管道的应用尤其显得重要。双“J”管作为内支架内引流的管道在解除上尿路梗阻、缓解上尿路梗阻引起的肾后性肾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克服了以往外引流带来的诸多不便,甚至可以通过腔内技术放置双“J”管起到以往通过开放手术才能达到的效果,现将我们临床使用双“J”管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癌手术治疗的方法的选择。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肾、输尿管切除及膀胱部分切除术和输尿管下段及膀胱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结果:病理报告均为移行细胞癌。术后2周开始行羟基喜树碱20mg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10—15次,并辅助应用ATV—MDV肿瘤疫苗1ml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共8—16次,随访5—13个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结论: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癌可视为输尿管癌的一个特殊类型。经典的术式为肾、输尿管全切及膀胱袖状切除术。对低期低级的输尿管肿瘤可以局部切除,并且治疗效果大致相同,尤为适合对侧肾脏有病变的患者。经输尿管镜电灼,电切及激光等腔内径创切除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上尿路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趋完善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总结58例尿道狭窄及闭锁的手术治疗经验,提高尿道狭窄及闭锁的手术成功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窥视下尿道内切开及尿道瘢痕电切术治疗,术中要准确判断外括约肌位置,防止损伤,避免出现尿失禁,如果有假道形成,要消灭假道。否则,其分隔组织会引起排尿困难,导致手术失败。结果58例患者一次手术成功48例,再次手术成功7例,未成功3例。手术成功者拔管后排尿满意,测最大尿流率均大于15ml/秒(15ml/秒至28ml/秒)。结论提高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手术中仔细操作,辨认清楚解剖位置,切入通道准确,以及正确的术后治疗及护理。手术后留置尿管的时间及防治尿路感染,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研究输尿管镜钬激光与电切治疗,对于输尿管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输尿管息肉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输尿管镜钬激光切除息肉,对照组使用输尿管镜电切术切除息肉。比较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输尿管息肉残留程度、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一次手术成功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输尿管息肉残留率、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切除术治疗输尿管息肉,效果显著,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应用带蒂包皮内板尿道成形术一期修复阴茎体型尿道下裂的效果。方法本组36例,术中尿道内插入F8~12导尿管或细硅胶管,距冠状沟0.5cm环形切开阴茎皮肤,紧贴阴茎白膜"脱套"状分离至阴茎根部皮肤,矫正阴茎下曲。沿标志线将包皮内板切开形成一带蒂矩形皮瓣,充分游离与皮瓣相连的血管蒂,使皮瓣旋转90°至腹侧且无张力。包皮内板绕F10-12硅胶管,用5-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成管状。将皮管近端与尿道远端作斜形端端吻合,皮管远端经阴茎头隧道形成正位尿道外口,留置硅胶导管插入膀胱。包皮背侧正中切开并转移至腹侧,覆盖新尿道,分二层缝合皮肤。结果随访3个月~5年,32例术后站立排尿通畅,2例合并尿瘘,经二次手术修复成功。2例出现尿道狭窄,行尿道扩张和留置导尿而愈。2例患者成年后性生活正常。结论带蒂包皮内板尿道成形术治疗阴茎体型尿道下裂很少出现尿瘘、感染、切口裂开、尿道狭窄等并发症,能够达到儿童一期矫治、阴茎伸直、阴茎外观满意和恢复良好的排尿功能以及成年后有正常性生活能力等现代尿道下裂矫治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