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c-myc和p27在食管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 c- m yc和 p2 7在食管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c- myc、p2 7蛋白在正常食管粘膜、非典型增生及浸润癌中的表达。结果 在食管鳞状上皮癌变过程中 c- myc表达呈增高趋势 ,p2 7表达呈下降趋势 ;c- m yc表达与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0 .0 5 ) ;p2 7与癌的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 (P<0 .0 1)。结论  c- myc和p2 7在食管粘膜上皮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可作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它逐步代替了许多特殊染色技术,但是由于特殊染色技术具有简单、快速和成本低的特点,再加之许多特殊染色方法也在原来基础上不断改良和创新,从而使它一直被应用而不被其他方法所替代.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实验室环保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将我们用格林新型环保试剂替代传统病理试剂的体会与同仁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确诊的肝硬化患者69例,其中经腹部CT或腹部超声诊断为门静脉血栓患者24例设为血栓组,未发生血栓患者45例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与肝硬化非血栓患者的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比较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肌酐(C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氨浓度、门静脉内径宽度(MVP)、脾脏厚度、脾切除史、有无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及腹腔积液。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腹腔积液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腹部超声或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门静脉主干血栓22例(91.67%)(1例合并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合并左/右门静脉分支,1例合并左/右门静脉分支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单纯位于左/右门静脉分支2例(8.33%);两组患者中D-二聚体、AST、ALT、ALB、PTA、PLT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宽度、Hb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应加强对患者D-二聚体、血红蛋白、门静脉内径宽度的监测,有助于患者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GERD)系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GERD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失调,包括下食管括约肌(LES)一过性松弛增加或压力下降、反流物的质和量、食管内反流物清除障碍、食管局部黏膜防御能力下降、胃排空延迟等多个方面[2-5]。由于老年人的胃内结构、胃食管防御能力、胃肠运动功能等情况与年轻人有差异,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也与年轻人有所不同。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分别就胃衰老与胃内结构的改变、胃酸分泌、胃黏膜屏障、胃肠运动功能等关系进行综述,阐述了胃衰老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27和c-myc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大肠化生转变为胃腺癌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27、c-myc在正常胃粘膜、CAG伴大肠化生和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CAG伴大肠化生癌变过程中P27表达呈下降趋势,c-myc表达呈增高趋势。c-myc的表达与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P<0.01);P27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P<0.01)。结论P27失活和c-myc过表达可作为CAG早期癌变的分子指标,并可能与胃腺癌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7.
溃疡性结肠炎(UC)在临床中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目前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及黏膜免疫功能失调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有研究发现NOD样受体家族3(NLRP3)基因与UC的易感性密切相关,NLRP3炎症小体可使肠道内环境维持稳定,对UC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而NLR...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