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
抗血管生成药物反应停抑制乳腺癌转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原位异种移植的免疫缺陷小鼠,经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的药物反应停处理后,是否对自发性肺转移形成有所影响。方法人乳腺癌细胞系,原位移植于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乳腺,建成乳腺癌转移模型,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细胞移植后第10天起实验组给予反应停每天灌胃,至第60天全部处死。观察移植瘤生长及自发性肺转移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反应停在剂量为100mg/kg时能显著减少肺转移灶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12.6±13.9)个对(46.1±35.9)个,P<0.05]。实验组MVD值为(14.5±3.4)个/cm2,与对照组(26.3±11.9)个/cm2相比显著减少(P<0.05)。二组原发瘤的PC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本实验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反应停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式新生儿唇裂修复术的可行性及修复效果。方法总结分析本院年1月至2012年10月30例新生儿期行改良式新生儿唇裂修复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儿手术顺利,全身状况良好,切口一期愈合30例,主要并发症:唇缘不齐1例,鼻翼形态欠佳2例。  相似文献   
3.
冯智  贾一鸣 《中国医药》2006,1(3):182-183
目的总结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初期预防严重并发症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和操作要点。结果206例中行胆囊切除术185例,胆囊大部切除术19例,中转开腹2例,放置腹腔引流管13例。合并切口感染4例,切口疝2例,胆总管残留结石1例,局部皮下气肿3例,无胆管损伤、胆漏、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固定手术人员,术前进行操作训练和文献复习。合理选择病例,手术操作规范细致,适时果断中转开腹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冯智  贾一鸣 《包头医学》2006,30(1):10-11
目的:总结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初期预防严重并发症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和操作过程。结果:206例中行胆囊切除术185例,胆囊大部切除术19例,中转开腹2例,放置腹腔引流管13例;合并切口感染4例,切口疝2例,胆总管残留结石1例,局部皮下气肿3例,无胆管损伤、胆漏、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固定手术人员,术前进行操作训练和文献复习,合理选择病例,手术操作规范细致,适时果断中转开腹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通过对牵引下仰卧全脊柱拼接片与站立位全脊柱拼接片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中重度脊柱侧弯患者术前手术方案选择提供指导辅助作用。方法:回瞻性收集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脊柱侧弯就医拍摄牵引下负重全脊柱(颈椎-胸椎-腰椎-骨盆)正侧位患者,经过要求筛选,共纳入82例病例记录并统计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站立位,牵引位,术后复查Cobb角,手术选择方案等情况,对于术前,牵引下及术后的全脊柱图像质量及数据分析对比。结果:本组患者术前Cobb角(69.90±27.74)°,牵引下Cobb角(42.33±30.31)°,术后Cobb角(13.53±14.87)°,术后矫正率(80.90±17.36)%,柔韧度增长与影像检查性率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02,P=0.011),2组不同柔韧度截骨矫形手术占比为61%,81%,柔韧度增长,截骨手术占比较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对于患有中重度脊柱侧弯患者,通过术前牵引下负重及站立位全脊柱X线拍摄所得图像进行数据对比,可为手术方案选择提供其脊柱柔韧性及COBBA角变化的相关数据,为是否需要进行截骨矫正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仰卧位髌骨轴位在膝关节疼痛患者诊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出筛选出我院骨关节外科2015—2018年进行拍摄常规髌骨轴位失败的60例患者,将对其再次进行仰卧位髌骨轴位拍摄,进行拍摄所得图像的质量评判是否符合诊断要求。以及临床骨科医生初诊怀疑髌骨脱位可能患者30例进行加拍仰卧位改良髌骨轴位,进行常规方式和改良方式图像质量分析及对比。结果:60例常规髌骨轴位拍摄失败患者进行改良方式拍摄得到图像优质50例,显示不清10例。30例对比组图像中常规髌骨轴位诊断脱位14例,仰卧位改良髌骨轴位24例。结论:仰卧位改良髌骨轴位对于诊断髌骨脱位方面比常规髌骨轴位诊断率高,且在体位设计上比常规髌骨轴位简单方便,容易被检查者接受,成功率及图像质量均取得良好效果,并且满足诊断要求,具备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胸骨俯卧位正位的最佳投照角度及其在胸骨骨折及其术后复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多名不同体型男性的胸部CT平扫+三维数据,利用CT重建技术进行三维胸廓加胸骨影像,对胸骨,肺组织及心脏数据进行处理标记不同颜色,将胸部重建图像分别由正中向左或者右侧旋转10°~45°模拟正位拍摄,其次选取胸骨骨折及术后病例25例,年龄在25~55岁,采用胸骨俯卧正位拍摄。结果:对于CT重建图像分析,基本满足40(常数)-胸廓前后径厚度,在17°~25°角度图像显示优于其他角度,胸骨俯卧位正位拍摄得到X线影像可以显示胸骨骨折部位,类型,形态,骨片移动方向及骨质情况,胸骨俯卧正位对诊断胸骨骨折,及其术后复查固定情况,肿瘤胸骨转移具有意义。结论:胸骨俯卧位正位在17°~25°显示效果最佳,对于体型较胖者则角度选择偏小,反之体型较瘦者角度选择偏大;DR拍摄对于新发骨折诊断不如CT三维重建,但对于胸骨术后复查固定情况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