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摘要】目的观察储存期内血小板(platelet,PLT)CD62p的表达和PLT各参数间的变化,为临床PIJT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健康献血者的PLT标本30份,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组各15份;(22±2)℃体外震荡存放0—5d,检测PIJT的pH值、计数、聚集和释放试验的参数指标变化及CD62p的表达情况,并在显微镜下动态观察PLT的形态变化。结果在PLT保存期间,正常组0—3d中,各参数指标变化及CD62p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5d中,正常组PlJTpH值和计数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聚集和释放试验指标及CD62p表达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GSH组0-5d中,PLT各参数指标变化及CD62p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组第5天时,PIJT出现聚集、空泡现象,但未发生变性;GSH组第5天时,PTJT偶见少量空泡,形态无变化。而正常组与GSH组各储存期内不同指标检测结果,除PIJT1—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其余指标0—2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LT在保存期间发生一定程度的活化和PLT形态、功能的变化,为提高临床输注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议输注储存期3d内的PLT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批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出现“花板”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中心检验科ELISA试验中出现“花板”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比较实施对策前后“花板”发生率。结果实施对策前48次“花板”主要原因为洗板29次、试剂分配11次、试剂质量5次、样本质量3次。通过实施相应对策,“花板”发生率由原来的0.92%降至0.24%。结论加强洗液配制、管路清洁、试剂及样本质量检查、微板放置,规范手工操作,不断总结和制定相应对策,能够降低ELISA试验中“花板”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我国部分医院的储存式自体输血(PABD)开展情况.方法 自制PABD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医院床位数、年住院人次、PABD量(人次及血液量)等,调查20家中大型综合性医院(床位数≥1000张),按照设计的调查问卷要求回报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20家医院回收来自12家医院的有效调查问卷12份;数据离散度很大,2018-2020年3年间,开展最好的医院开展PABD人次占手术人次的百分比最高为1.55%.2020年12家医院开展了PABD,2家医院开展有成分血(单采血浆、血小板和红细胞)采集.结论 在所调查的12家医院中,开展PABD人次占手术人次的百分比差异很大,与医院类型、输血管理和血液供应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输血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收治的5 60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输血治疗,且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检测患者不规则抗体;观察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分布,并分析其与患者输血疗效的关系。结果:5 600例恶性肿瘤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96例,阳性率为1.71%;96例恶性肿瘤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主要涉及的血型系统为Rh、MNSs、Duffy系统,其中Rh血型最为常见,且以抗-E占比最高;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女性占比高于男性;年龄>60岁患者占比最高,其次为>40且≤50岁患者,18-30岁患者占比最低;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恶性肿瘤患者以血液系统(包括淋巴瘤)、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为主;输血无效组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规则抗体阳性是恶性肿瘤患者输血无效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以女性为多见,且年龄&g...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