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医药卫生   20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们从2000年6月—2002年6月采用鱼肝油酸钠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取得了良好效果,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518例泌尿生殖支原体感染的分类及药敏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支原体药敏试剂盒检测出的 5 18例支原体感染病例中 ,溶脲脲原体 (Uu)培养阳性为 30 8例 ,占5 9 4% ;人型支原体 (Mh)阳性 2 1例 ,占 4 1% ;Uu合并Mh感染者 189例 ,占 36 5 %。对大环内脂类的红霉素 (ery thromycin,Ery)、罗红霉素 (roxithromycin ,Rox)、交沙霉素 (josamycin ,Jos)、阿齐霉素 (azithromycin ,Azi)、四环素类的强力霉素 (doxycycline ,Dox)、美满霉素 (mincon ,Min)、喹诺酮类的氧氟沙星 (ofloxacin ,of1)、环丙沙星 (cipofloxacin ,Cip)等 8种抗生素进行药敏检测 ,发现Uu与Mh感染者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差异 ,Uu对大环内脂类较为敏感 ,Mh对喹诺酮类较为敏感 ,Uu合并Mh感染者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陈欢  谢红付  陈翔  李吉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6):666-667
皮肤性病学为非主干课程,学生普遍不够重视。教研室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进行教学探索和改革,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在分析玫瑰痤疮临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并验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初诊的3 350例玫瑰痤疮患者,分析患者表型及临床特征,提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全国28个中心对该标准进行临床验证,纳入2 269例玫瑰痤疮和2 408例其他面部皮肤病患者,与2017版美国国家玫瑰痤疮专家委员会(NRSEC)制订的国际诊断标准比较,评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3 350例玫瑰痤疮患者均存在面中部持续性红斑(100%)。在1 861例主要表现为面颊部红斑的患者中,1 850例(99.4%)在红斑之前或同时出现阵发性潮红;在1 489例主要表现为鼻或口周部红斑的患者中,仅52例(3.5%)发生阵发性潮红; 342例有肥大增生的患者均在肥大增生改变之前发生持续性红斑。基于以上临床特征提出,面颊部可周期性加重的伴有阵发性潮红的持续性红斑,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对于表现为鼻、口周部持续性红斑的患者,需合并至少1项选择性表型(阵发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肥大增生改变或眼部症状)才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全国多中心临床验证结果显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敏感性为99.6%,接近国际标准100%,特异性为91.9%,而国际标准为73.3%。结论 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更有利于增生肥大型玫瑰痤疮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重症多形红斑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方法对28例重症多形红斑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有25例由药物导致发病,3例原因不明。结论重症多形红斑大多数由药物引起,停用致敏药物是治疗的关键,而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门诊病人中生殖器溃疡发病的主要病因。方法对患者详细询问病史、药敏史和性接触史,并取生殖器溃疡分泌物进行直接涂片、细菌和真菌培养、HPV、HSV-荧光定量PCR和血清学检查(梅毒和HIV)。结果在151例门诊溃疡病人中,梅毒35例(23.17%),生殖器疱疹28例(18.54%),尖锐湿疣(CA)16例(10.59%),软下疳1例(0.66%),念珠菌7例(4.66%),细菌9例(5.96%);其中.梅毒合并生殖器疱疹7例(4.63%),合并CA2例(1.32%),合并HIV感染者3例(1.98%);生殖器疱疹合并CA5例(3.71%);念珠菌感染者7例(4.64%),合并梅毒者1例(0.67%);细菌感染者9例中合并梅毒者3例(1.98%)。73例(48.34%)未检出病原体患者中接触性皮炎和湿疹27例(17.88%);固定型药疹24例(15.98%);急性女阴溃疡4例(2.64%);白塞病3例(1.98%);坏疽性龟头炎2例(1.32%);Reiter病2例(1.32%);病因未明者10例(6-62%)。结论在该院皮肤科门诊中,生殖器溃疡性疾病以梅毒、生殖器疱疹、药疹和湿疹为主。其次为尖锐湿疣,且性病感染中混合感染现象常见,HIV感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肛周和外生殖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共入选尖锐湿疣患者2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9例,给予5%咪喹莫特乳膏适量;对照组118例,给予2.5%氟尿嘧啶乳膏适量;均为每周3次外搽。疗程8周;疣体完全消退者继续随访8周以观察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6.4%,66.1%(P〉0.05);有效率分别为85.7%,85.6%(P〉0.05)。治疗组痊愈后复发6例,复发率5.O%;对照组痊愈后复发27例,复发率22.9%(P〈0.05)。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29例。发生率24.4%,时照组发生不良反应44例,发生率37.3%(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主要为给药部位的红斑和糜烂,无系统不良反应。结论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好,安全性好,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编制湿疹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方法 编制湿疹患者生活质量初始量表,采用初始量表对湿疹患者进行实测,收集有效问卷351份.采用5种方法进行条目分析,由保留条目组成量表测试版.并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考评.结果 (1)编制出28个条目的 湿疹生活质量量表(eczema quality of life scale,EQOLS),分别属于由疾病、心理、生理、社会4个维度和1个反应总体生活质量的条目.(2)EQOLS总量表重测信度0.912,Cronbach's α系数0.935,分半信度系数0.905.(3)EQOLS总分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n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总分、病情(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评分值、反映总体生活质世条目A43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795,0.805,0.812,(P<0.01).患者治疗1周前后EQOLS值有显著差异(P<0.01).(4)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X~2/df=2.211,比较拟合指数CFI=0.902,非正规划指数NNFI=0.892,近似均方根残差RMSEA=0.059.结论 EQOLS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以用于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的测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对体外培养的人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为研究对象,MTT比色法测定TP对A431细胞株增殖活性的影响,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TP作用于A431细胞株后细胞周期的分布及凋亡率的变化.结果:随着TP剂量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TP对A431细胞株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增强,TP不但能够引起细胞形态的改变(漂浮细胞及核固缩现象增多),而且能够诱导A431细胞株凋亡,改变细胞周期的分布,与对照组相比G0/G1期细胞比例增多(P<0.05),S期细胞比例减少(P<0.05).结论:TP通过诱导A431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0.
SLE疾病活动性与补体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 探讨SLE患者治疗过程中疾病活动性与血清补体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以SLAM评估 2 0 4例患者疾病活动性 ,并对其中 2 6例初诊患者行 15个月的追踪观察。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3、C4 、IgG、IgA、IgM水平。结果 : 高度活动组患者C3、C4 、IgG水平与非活动组及中度活动组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中度活动组与非活动组间所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高度活动组患者治疗初期SLAM分值与C3、C4 、IgG水平相关 ,但随疾病活动性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便失去相关性。结论 :不能单凭C3、C4 、IgG水平变化判断SLE疾病活动性或调整用药。IgA、IgM水平与疾病活动性未见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