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重建端粒酶活性延长人表皮干细胞寿命,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提供理想种子细胞。方法:用差速黏附法分离获得人表皮干细胞(human epithemal stem cells,hESCs),以TRAPeze ELISA法分别检测新鲜的不同传代次数的hESCs端粒酶活性(RTA),同时把含外源性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质粒导入hESCs,比较转染细胞与非转染细胞体外培养时端粒酶活性及生存情况。结果:非转染细胞随传代次数的增多RTA逐渐减弱,到12-16PD时出现细胞衰老、死亡、增殖停止;转染细胞到26PD时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继续生长,RTA仍未减弱。结论:人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仍具有端粒酶活性,但不足以抑制该细胞的衰老。重建端粒酶活性可延长人表皮干细胞寿命并维持自我更新,为建立组织工程标准细胞系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将糖尿病足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传统VSD技术治疗,治疗组应用改良VSD技术治疗,即在VSD敷料中增加一根冲洗管,经冲洗管每日1次注入呋喃西林500 ml和表皮生长因子30 ml,30 min后关闭冲洗管,开启负压.于治疗10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负压吸引联合局部氧疗对压疮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空军总医院烧伤整形科住院的60例Ⅲ期压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常规换药组、负压吸引组、联合治疗组,每组各20例,常规换药组与负压吸引组分别给予常规换药法、负压伤口疗法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负压吸引结合创面局部氧疗。观察入院后即刻,治疗后第1、2、3、4、5、6、7、8周创面最大长度、宽度、深度,渗出情况,组织类型及创面缩小程度。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法。 结果负压吸引组在压疮的长度、宽度、深度上较常规换药组均明显减小,联合治疗组的减小效果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治疗后第8周常规换药组压疮的长、宽、深度分别为(3.04±0.43)、(3.63±0.88)、(1.55±0.77) cm,负压吸引组分别为(2.14±0.71)、(2.65±1.27)、(1.05±0.62) cm,而联合治疗组为(1.17±0.28)、(1.39±2.37)、(0.58±0.45) cm。负压吸引组压疮的渗出明显减少,压疮肉芽组织生长明显增多,创面缩小程度更为显著,联合治疗组的以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负压吸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 结论负压吸引联合局部氧疗治疗Ⅲ期压疮能显著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渗出,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效果优于单独负压吸引治疗,将来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移植超薄表皮片中成熟表皮细胞的分化及分布状态,以及其向表皮干细胞逆分化现象在创面修复过程中的存在。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解放军空军总医院2004-11/2005-05经环切术切取的成人的包皮12例,用中性蛋白酶消化获得表皮片,反复冲洗使基底层干细胞脱落。在一部分行苏木精-伊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同时,另一部分皮片用DAPI标记后移植于由北京协和动物中心提供的12只裸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创面,于第4和7天取材制作冰冻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创面修复过程中表皮细胞角蛋白19、角蛋白14、角蛋白10的分布情况与表达特征。结果: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未标记移植的表皮片示有正常的层次结构,但标记移植的皮片组织学观察显示细胞层次有松弛、紊乱的迹象。②免疫组化染色及荧光显微镜示未标记移植前的皮片颗粒层以下几乎未见角蛋白19阳性细胞而有少量角蛋白14阳性细胞和大量角蛋白10阳性细胞,而标记移植的皮片有孤立成团同时发蓝-红双荧光的角蛋白19阳性细胞,且角蛋白14阳性细胞明显增多。③这些现象在移植后的第4天最为显著。结论:在超薄表皮片移植中显示有成熟表皮细胞向表皮干细胞方向的逆分化,起到了维持皮片活力和参与创面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移植超薄表皮片中成熟表皮细胞的分化及分布状态,以及其向表皮干细胞逆分化现象在创面修复过程中的存在。 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解放军空军总医院2004-11/2005-05经环切术切取的成人的包皮12例,用中性蛋白酶消化获得表皮片,反复冲洗使基底层干细胞脱落。在一部分行苏木精-伊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同时,另一部分皮片用DAPI标记后移植于由北京协和动物中心提供的12只裸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创面,于第4和7天取材制作冰冻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创面修复过程中表皮细胞角蛋白19、角蛋白14、角蛋白10的分布情况与表达特征。 结果:①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未标记移植的表皮片示有正常的层次结构,但标记移植的皮片组织学观察显示细胞层次有松弛、紊乱的迹象。②免疫组化染色及荧光显微镜示未标记移植前的皮片颗粒层以下几乎未见角蛋白19阳性细胞而有少量角蛋白14阳性细胞和大量角蛋白10阳性细胞,而标记移植的皮片有孤立成团同时发蓝-红双荧光的角蛋白19阳性细胞,且角蛋白14阳性细胞明显增多。③这些现象在移植后的第4天最为显著。 结论:在超薄表皮片移植中显示有成熟表皮细胞向表皮干细胞方向的逆分化,起到了维持皮片活力和参与创面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不断深入,对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生物学特性的认识随之进一步加深。成体干细胞是一群存在于已分化(或特化)的组织中尚未分化(或特化)的细胞,它们除了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潜能外,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成体干细胞可塑性现象的发现,使得人们对于今后应用细胞再生治疗烧伤、创伤或其他疾病导致的组织缺损充满了希望。  相似文献   
7.
成体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成体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技术方法。为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通过中性蛋白酶消化成人包皮获得表皮细胞,再通过胰蛋白酶与乙二胺四乙酸(EDTA)消化并制成单个表皮细胞悬液,接种至人胎盘Ⅳ型胶原包被的培养瓶内.以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F12(DMEM/F12,1:1)作为表皮干细胞培养基置培养箱内培养,37℃静置10~l5min,留用快速贴壁细胞继续培养,所得细胞分别以能否呈克隆状生长、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及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结果 人胎盘Ⅳ型胶原包被的培养瓶内快速贴壁细胞继续培养24h后细胞呈克隆状生长;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示非成熟细胞特征;细胞周期分析示,第2代中静息期/DNA合成前期(G0/G1期)细胞占86.83%。β1-整合素、K1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结论 成体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得到成功分离与培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磺胺嘧啶铈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效果。方法将糖尿病足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创面应用碘伏换药,治疗组创面以1%磺胺嘧啶铈霜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两组其他治疗相同。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细菌清除率、肉芽生长情况、创周炎症反应和创面愈合率。结果治疗组细菌清除率和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肉芽生长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创周炎症反应较对照组轻(P〈0.05)。结论磺胺嘧啶铈能抑制糖尿病足创面细菌生长,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9.
可冲洗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复杂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复杂性创面21例应用可冲洗VSD技术进行治疗,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予以植皮修复.认为可冲洗VSD技术应用复杂创伤性创面修复,可以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是临床上一种治疗复杂性创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虎仙  贾赤宇  付小兵  谢晓繁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1):101-103,i0006
目的:评价4,6-联脒-2-苯基吲哚作为荧光示踪剂在标记超薄表皮片移植中的效果,为研究表皮片移植后细胞增殖和分化现象奠定基础。 方法:实验于2005-01/05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创伤修复实验室完成。表皮片用中性蛋白酶分离自人环切术的包皮。①分离出的表皮片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移植前用激发蓝色荧光的4,6-联脒-2-苯基吲哚标记皮片,空白对照组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②将表皮片随机移植于8只裸鼠32个刨面,分别于移植4d和7d后取材。③用冰冻技术将皮片及其下组织切成厚度约为5斗m的冰冻切片,选用罗丹明标记的广谱抗角蛋白抗体作为参照荧光,常规处理后在荧光显微镜观察皮片的染色效果。 结果:8只裸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皮片移植后的生长情况:空白对照组16个创面13个成活良好;4,6-联脒-2-苯基吲哚组16个创面14个成活良好。两组皮片成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34,P〉0.05)。②皮片移植后的荧光显色结果:荧光显微镜下,4,6-联脒-2-苯基吲哚组可见圆点状的蓝色激发荧光;皮片激发的蓝色荧光与鼠源性组织的自发荧光有明显的对比度,在红色波长激发下可见皮片呈现均匀不一的红色荧光,合成荧光显色表明蓝色荧光多位于中央细胞核区域,红色荧光位于胞浆区域,荧光的对比度明显,且在皮片标记的8d之内荧光未见明显的衰退现象。 结论:用4,6-联脒-2-苯基吲哚示踪移植表皮片,效果良好且标记稳定,故4,6-联脒-2-苯基吲哚可以在表皮片移植的细胞增殖分化研究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