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虚拟平扫(VNC)和碘图在结核性胸膜炎(TP)、肿瘤性胸膜炎(NP)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行胸部DLCT增强检查的22例TP(TP组)和20例NP患者(NR组)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通过DLCT静脉期增强图像重建VNC图像和碘图,并分别在VNC图像测量渗出液的CT值,在碘图测量胸膜病变的碘浓度(IC)值。比较TP、NP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渗出液CT值和胸膜病变IC值的差异。对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寻找鉴别TP和NP的独立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渗出液CT值、胸膜病变IC值及两者联合应用鉴别TP和NP的效能,通过Delong检验对各自鉴别效能进行比较。结果 TP组患者年龄和胸膜病变的IC值明显小于NP组,渗出液CT值明显高于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并非鉴别TP和NP的独立指标,而渗出液CT值和胸膜病变IC值均为鉴别两者的独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渗出液CT值、胸膜病变IC值及两者联合鉴别TP和NP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  相似文献   
2.
刘杜先  许传军  沈勤 《山东医药》2011,51(52):78-79,F0003
目的分析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基因突变特点及随访结果,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水平。方法对46例MCL及对照的10例慢性小细胞型淋巴瘤、10例伯基特淋巴瘤、10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0例滤泡性淋巴瘤均行免疫组化标记CD5、CD10、CD20、CD79a、bcl-2、周期素D1(cyclin D1)、Ki-67、CD23、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t(11;14)(q13;q32)。结果组织形态学显示MCL瘤细胞呈套区样、结节状及弥漫分布,细胞小到中等大,核染色质深染,核仁不清。母细胞型及多形性型则细胞体积变大,核染色质变浅,核仁突出,核多形性及核分裂数增加。CD5、CyclinD1及CCND1阳性率与所有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随访资料显示肿瘤为高侵袭性,预后差,目前无法治愈。结论 MCL尽管发病率低,但预后差,需早诊断、积极治疗。肿瘤存在相对特异的免疫组化标记及基因突变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家属参与的家庭护理教育对AIDS(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2月第1次来我院住院的AIDS病人65例按单双号分成两组,对照组病人32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33例,在此基础上对病人和家属进行连续性的家庭护理教育,两组病人均在第1次入院时及出院半年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两组病人入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化、抑郁、强迫、敌对、焦虑,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半年后,观察组病人的心理状态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进行家庭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病人能够进行合理的自我护理,机会性感染明显减少,就医依从性好,能够定期来医院复查,对现状满意,对生活充满信心,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家属参与的家庭护理教育,能够有效改善AIDS病人的心理状态,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8例梅毒患者颅脑MRI改变,以提高对梅毒MRI表现的认识能力。方法:选择东南大学附属南京第二医院于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梅毒患者28例。应用全身MR扫描仪(Siemens Sonata 1.5T)扫描参数,采用3D LAVA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0.1mmol/kg。且28例患者均检测脑脊液RPR和TPPA。结果:梅毒患者脑脊液RPR和TPPA阳性率均为100.00%。28例梅毒患者MRI检查脑萎缩15例、脑梗死6例、脑炎4例、正常3例。其中,脑萎缩多为显著脑萎缩;脑梗死6例中,额叶皮层下多发腔隙病灶4例,脑干梗死1例;脑炎4例中,病变仅累及双侧海马内颞叶1例,病变累及多个脑叶3例。结论:颅脑MRI检查梅毒患者可以反映颅脑表现,且可以反映病变范围,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33岁,江苏南京人。因“1个月前突发晕厥1次,间断头痛5d”,于2012年10月29日入院。患者于2012年9月25日无明显诱因下突发晕厥1次,无抽搐发作,约1h后神志转清,伴呕吐1次。在南京军区总医院查头颅MRI提示右侧顶叶团块状占位性病变。近5d出现间断恶心、头痛,不剧烈,无明显发热,在南京军区总医院检查发现HIV抗体阳性,为进一步诊治至东南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单发与多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1年内再发骨折的风险、间隔时间及诱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PVP治疗的15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将患者分为单发骨折及多发骨折两组,记录始发及再发椎体骨折的时间、数目及再发骨折的诱因。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及再发骨折发生率差异,骨密度、骨折诱因差异,年龄及再发骨折时间的差异。结果 156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中单发椎体压缩骨折102例,多发椎体压缩骨折54例。102例单发椎体骨折中,有16例患者再发生骨折,再发椎体骨折平均时间185.0天,54例多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有20例患者再发骨折,再发椎体骨折平均时间123.7天。再发骨折有明确诱因者单发骨折组2例,多发骨折组3例。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再发骨折的风险及间隔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多椎体骨折较单椎体骨折PVP术后易再发生骨折,且间隔时间短,再发骨折多无明确的诱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回顾性分析常规剂量扫描与低剂量扫描所得图像的对比资料,探讨CT低剂量扫描诊断肋骨骨折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诊断外伤性肋骨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晓东  许传军  孙贞超  邵长青  卢振明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39-114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诊断外伤性肋骨骨折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临床疑诊外伤性骨折患者68例,知情同意后分别行胸部CT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扫描,图像行0.625mm薄层重建与曲面重建,由两组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及骨折情况进行分析统计,评价低剂量扫描对于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同时对两组的CT检查辐射剂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扫描方法分别诊断肋骨骨折286处和281处,其诊断符合率为98.25%。两组扫描模式对肋骨显示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扫描模式的加权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为(13.46±1.13)mGy,低剂量扫描模式CTDIvol为(5.42±0.76)mGy,低剂量扫描模式较常规剂量扫描模式的CTDIvol值下降了59.7%。结论: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模式可用于外伤性肋骨骨折的临床诊断,具有与常规剂量扫描同等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从技术上具备同时检测所有病原体的能力,但临床实践数据仍需要进一步积累。本研究报道1例儿童艾滋病合并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患儿6岁,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起病,曾按弓形虫脑病治疗,效果欠佳。入院后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查见大量JC病毒序列片段,聚合酶链反应检测JC病毒特异性,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了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提示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可以用于检测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