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规范高级责任护士查房对神经内科护士综合素质的影响。方法:每天A班交班后,由护士长主持,对新收治、重病、特殊背景或有特殊要求的患者进行规范的高级责任护士查房,1次/d。结果:规范神经内科高级责任护士查房后,护士的病情知晓率由78.95%上升至100%,护士专科理论考核优秀率由52.63%上升至94.93%,操作技能考核优秀率由47.36%上升至94.73%。护士寻求真相、分析能力、求知欲评分及评判性思维总分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规范高级责任护士查房能激励护士主动学习热情,提高护士专科理论、操作技能水平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提高神经内科护士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杨秋菊  袁婉欢  黄惠君 《吉林医学》2013,34(19):3885-3886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康复效果,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施护理标识分类分色管理在神经内科病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收治的67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护理标识分类、分色管理,并与2011年未实施分类分色管理的患者不良事件重复发生率及患者对安全健康教育的知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重复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健康教育知晓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护理标识分类分色管理,增强了护士风险意识,提高了护士工作的有序性及警惕性,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同时增强了患者安全知识健康指导效果,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分阶段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应用。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护理常规及出院宣教并随访,观察组实施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干预并随访12个月。分别收集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5个月、12个月患者的收缩压值,干预前、干预后5个月、12个月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得分,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得分,并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及一般自我效能量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的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跨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的分阶段护理干预模式能提高缺血性脑卒患者服药依从性,有效落实二级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绩效考核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施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方法,通过绩效考评激励机制调动护士工作主动性,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效果。方法:制定适合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奖金分配的考核标准,把每月奖金定为岗位奖金、职称奖金和绩效奖金。结果:实施绩效分配6个月(2011年7~12月)后,护理质量及医、护、患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质量管理得到提升。结论:绩效管理是护理管理的发展趋势,绩效考评可以明显调动护士工作主动性,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效果。但在实施时应因地适宜,并不断持续改进,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节约成本、激励先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循证护理在脑卒中失语症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脑卒中失语症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患有失语症的脑卒中患者93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循证组47例,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介入管理,对照组进行传统常规护理。结果:循证组语言功能恢复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语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临床路径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大专生临床实践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临床实践实习的60名护理大专生随机分为教学组30名和对照组各30名.教学组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本专科特点制定详细的临床路径教学表实施教学,对照组则按教学大纲要求采用传统一对一跟班教学.两组学员均于实习阶段末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及问卷调查教学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教学组护生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对带教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临床路径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护理大专生的临床实践带教中可使护生尽快掌握专科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护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提高护生对带教的满意率,提高临床护理实践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革护士管床排班模式,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最佳工作方法。方法将2010年8至12月与2011年1至5月两种护士管床排班模式在医护患满意度、整体护理质量(病房管理、基础护理、重症护理、消毒隔离、护理安全、护理文书、护理服务、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2011年改革后的部分护士固定管床模式在医护患三方面满意度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是25.5,37.5,37.3;P均<0.001),整体护理质量明显优于2010年改革前的人均分管床位模式(t分别为7.98,6.86,7.28,5.102,7.28,9.57,18.51,3.46;P均<0.001),而且对年轻护士的临床实际能力培训有促进作用。结论固定管床排班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满足了医生、护士、患者三者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减少医患矛盾,是目前临床护理服务中科学的工作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谢瑞萍  梁天英  袁婉欢 《海南医学》2013,24(14):2183-2184
目的 探讨生理盐水局部浸润压迫法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ICU 2012年4月至2012年8月间反复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看、触的常规方法,观察组在寻找桡动脉时采用局部浸润压迫法,比较两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理盐水局部浸润压迫法简便易学,可作为桡动脉采血常规技巧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住院脑卒中病人的安全隐患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脑卒中患者住院过程中存在的或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一定时间段内一定数量的住院脑卒中患者潜在或发生的安全隐患进行回顾性分析,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找出原因后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提高护理质量和保证护理安全。结果护理人员对脑卒中患者安全护理方面的知识掌握度明显提高,病人发生跌倒、意外拔管等安全隐患明显减少,病人满意度提高。结论护理安全隐患存在于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不同的疾病侧重点不同,针对不同专科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安全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保障临床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