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肾盂微导丝贯通逆行输尿管支架置入在膀胱镜下输尿管支架置入失败的恶性输尿管梗阻患者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因恶性输尿管梗阻行膀胱镜下输尿管支架置入失败患者6例,共7条梗阻输尿管,采用经皮穿刺肾盂,利用微导丝建立体外?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贯通道,然后利用交换导管导丝技术,逆行置入输尿管支架。结果:6例患者7条梗阻输尿管均成功置入输尿管支架,手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见肉眼血尿;术后尿内红细胞计数较术前无升高;术后第7天患者肌酐平均值较术前降低,4例术前肌酐异常患者术后均恢复正常;术后第7天所有患者肾盂输尿管扩张较术前明显好转,3例无明显扩张。结论:对于膀胱镜下输尿管支架置入失败的恶性输尿管梗阻患者,经皮穿刺肾盂微导丝贯通逆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效果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与Child-Pugh评分预测巨块型肝细胞癌患者TACE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能力。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首次行TACE治疗的巨块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术前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与Child-Pugh评分,分析不同的术前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与Child-Pugh评分患者TACE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与Child-Pugh评分对TACE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的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111例患者,36例(32.4%)发生TACE术后肝功能衰竭。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为1级、2级和3级患者TACE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分别为20.4%(11/54)、41.8%(23/55)和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Child-Pugh评分为A级与B级患者TACE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分别为28.9%(28/97)和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Child-Pugh评分为A级但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为1级和2级的患者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20.4%(11/54)和39.5%(17/43),Child-Pugh评分为A级但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为2级患者的TACE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高于Child-Pugh评分为A级但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为1级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白蛋白-胆红素评分预测肝功能衰竭的AUC为0.80(95%CI:0.721~0.876),Child-Pugh评分的AUC为0.698(95%CI:0.604~0.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对TACE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的预测能力优于Child-Pugh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程序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及肝总动脉造影在发现原发性肝癌(PLC)胃左动脉(LGA)分支供血中的作用;总结PLC LGA分支供血的一般规律,提高PLCLGA分支供血的发现率。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0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首次介入治疗中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依据造影模式分为两组,A组作程序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及肝总动脉造影(526例);B组则直接肝总动脉造影(850例)。将LGA供血分支进一步分为替代肝左动脉、副肝左动脉及寄生供血,并就其发现率进行统计分析。对LGA分支供血的病例就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染色及碘油沉积情况比较分析。结果 A组42例作选择性LGA造影,其中36例见PLC有LGA供血:B组82例作选择性LGA造影,其中39例发现LGA供血,A、B两组LGA供血阳性率分别为85%(36/42)和48%(39/8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36例LGA供血中,副肝左动脉10例,B组39例LGA供血中,4例为副肝左动脉,A组和B组副肝左动脉的发现率分别为1.9%(10/526)和0.5%(4/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而替代LGA及LGA寄生性供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共75例LGA供血的病例中,肿瘤单纯位于肝左叶的61例,14例侵犯肝左右叶;75例中LGA增粗70例(93%),病灶肝总动脉造影染色不全者62例(83%,62/75);常规肝动脉栓塞碘油沉积缺损者54例(72%,54/75)。结论程序性造影能提高LGA造影的阳性率,特别是副肝左动脉肿瘤供血的发现率。对于侵犯肝左叶、程序性造影LGA增粗、常规肝动脉造影及栓塞中肿瘤染色不全或碘油沉积欠佳时,须行超选择性LGA造影,以提高LGA分支供血肿瘤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膀胱镜下输尿管支架置入失败或无法置入的恶性输尿管梗阻患者介入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2016年1月到2019年9月因恶性输尿管梗阻行膀胱镜下输尿管支架置入失败患者18例,共22条梗阻输尿管,先采用经皮穿刺肾盂,常规或改良的微导丝贯通技术建立贯通通道,然后利用交换导管导丝技术,逆行置入输尿管支架,对常规及改良法都无法建立微导丝贯通的患者行经皮肾盂造瘘术。 结果 所有的22条梗阻输尿管均采用介入方法得到了治疗,18例患者22条梗阻输尿管中,常规微导丝贯通术成功18条,4条常规微导丝贯通失败患者,均行改良微导丝贯通术,成功3例,其中2例为膀胱全切术后回肠代膀胱、回肠造瘘患者,均成功放置输尿管支架,1例改良微导丝贯通术通过输尿管重度狭窄段并成功逆行置入输尿管支架,1例改良微导丝贯通失败患者改行经皮肾盂造瘘术。所有微导丝贯通成功患者术后均未见肉眼血尿;术后第7天所有患者肾盂输尿管扩张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第7天患者肌酐水平(88.89±22.19) μmol/L,较术前(233.44±125.63) μmol/L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329 P<0.001)。结论 对于膀胱镜下输尿管支架置入失败的恶性输尿管梗阻患者,介入术中首先采用经皮穿刺肾盂,利用常规或者改良微导丝贯通技术逆行置入输尿管支架,若无法行微导丝贯通,则行经皮穿刺肾盂造瘘术。综合介入方法能够解除恶性输尿管梗阻患者的梗阻症状,明显降低患者的肌酐水平,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背景:内源性阿片肽-阿片受体系统的改变是阿片类药物成瘾的一个重要机制。在离体条件下,给予μ阿片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可以调节阿片受体水平。但不同的实验结果差别很大。目的:用光学放射自显影术对吗啡依赖与戒断大鼠脑组织μ阿片受体进行定位和定量研究。设计:完全随机分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麻醉科完成,对象为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180—220g,由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干预: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依赖组和戒断组大鼠以腹腔注射吗啡的方法建立吗啡依赖模型,戒断组在成瘾后腹腔注射纳洛酮5mg/kg诱导戒断24h,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大鼠不同脑区μ阿片受体特异性结合密度。结果:依赖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相比,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丘脑、下丘脑的μ受体特异性结合密度发生非常显著下降(t=11.54,17.82,15.80,8.35,13.78,P&;lt;0.01),下降幅度分别为22%,49%,21%,28%,39%;戒断组大鼠与吗啡依赖组比较,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丘脑、下丘脑的μ受体特异性结合密度发生了显著的上调(t=3.72,7.77,5.84,3.06,11.24,P&;lt;0.01),上调幅度分别为10%,38%,12%,13%,58%。但除下丘脑外(t=1.64,P&;gt;0.05),其余脑区的μ受体特异性结合密度仍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水平(t=6.76,11.73,10.19,5.46,P&;lt;0.01)。结论:大鼠不同脑区在吗啡成瘾过程中μ阿片受体出现明显下调,予纳洛酮催促戒断,μ阿片受体较依赖组大鼠有显著回升,但仍显著低于正常组水平,这可能是阿片类依赖和戒断的重要神经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和转移瘤致脊柱压缩性骨折的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骨质疏松性骨折34例及病理证实的转移性骨折26例,所有病例均行低场MRI(0.35T)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扫描,部分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压缩椎体后缘成角、内见残留正常骨髓信号多见于骨质疏松性骨折(P<0.01);压缩椎体后缘膨隆、弥漫性T1WI低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附件受累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多见于转移性骨折(P<0.01)。结论:低场MRI对骨质疏松和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内源性阿片肽-阿片受体系统的改变是阿片类药物成瘾的一个重要机制.在离体条件下,给予μ阿片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可以调节阿片受体水平.但不同的实验结果差别很大.目的用光学放射自显影术对吗啡依赖与戒断大鼠脑组织μ阿片受体进行定位和定量研究.设计完全随机分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麻醉科完成,对象为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180~220 g,由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干预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依赖组和戒断组大鼠以腹腔注射吗啡的方法建立吗啡依赖模型,戒断组在成瘾后腹腔注射纳洛酮5 mg/kg诱导戒断24 h,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大鼠不同脑区μ阿片受体特异性结合密度.结果依赖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相比,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丘脑、下丘脑的μ受体特异性结合密度发生非常显著下降(t=11.54,17.82,15.80,8.35,13.78,P<0.01),下降幅度分别为22%,49%,21%,28%,39%;戒断组大鼠与吗啡依赖组比较,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丘脑、下丘脑的μ受体特异性结合密度发生了显著的上调(t=3.72,7.77,5.84,3.06,11.24,P<0.01),上调幅度分别为10%,38%,12%,13%,58%.但除下丘脑外(t=1.64,P>0.05),其余脑区的μ受体特异性结合密度仍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水平(t=6.76,11.73,10.19,5.46,P<0.01).结论大鼠不同脑区在吗啡成瘾过程中μ阿片受体出现明显下调,予纳洛酮催促戒断,μ阿片受体较依赖组大鼠有显著回升,但仍显著低于正常组水平,这可能是阿片类依赖和戒断的重要神经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吗啡依赖与戒断大鼠脑组织μ阿片受体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用光学放射自显影术对吗啡依赖与戒断大鼠脑组织μ阿片受体进行定位和定量研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依赖组和戒断组大鼠以腹腔注射吗啡的方法建立吗啡依赖模型,戒断组在依赖后腹腔注射纳洛酮5 mg/kg诱导戒断症状,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取大鼠不同脑区(包括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丘脑、下丘脑)进行光学放射自显影研究,分析大鼠依赖及戒断前后μ阿片受体数目及分布的改变.结果(1)依赖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相比,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丘脑、下丘脑的μ受体特异性结合密度发生非常显著下降(P<0.01);(2)戒断组大鼠与吗啡依赖组比较,额叶皮质、丘脑、海马、纹状体、下丘脑的μ受体特异性结合密度发生了显著的上调(P<0.05或0.01).但除下丘脑外(P>0.05),其余脑区的μ受体特异性结合密度仍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水平(P<0.01).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大鼠不同脑区在吗啡依赖过程中μ阿片受体出现明显下调,予纳洛酮催促戒断,μ阿片受体较依赖组大鼠有显著回升,但仍显著低于正常组水平,这可能是阿片类依赖和戒断的重要神经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PRG)与传统外科胃造瘘术(SG)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胃造瘘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分为PRG组35例和SG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PRG和SG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9.60±3.51分钟和50.79±6.97分钟,住院时间分别为5.30±2.87天和12.21±4.93天,手术费用分别为5 246.14±324.35元和8 655.87±586.67元,PRG组均少于SG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G组出现2例(5.7%)术后并发症,SG组出现5例(16.7%)并发症,PRG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安全可靠,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传统外科胃造瘘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肠梗阻导管置入配合序贯区域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恶性肠梗阻患者4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纯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组20例(对照组)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后序贯区域动脉内灌注化疗组(观察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最终肠梗阻导管拔除率及生存时间。结果:两组入院时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无患者拔管,观察组成功拔管5例(22.7%),两组间最终拔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配合序贯区域动脉内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肠梗阻,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最终拔管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总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