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99mTc-膜联蛋白Ⅴ(Annexin Ⅴ)进行静脉血栓显像的可行性。方法 将10只家兔随机分为血栓组及对照组,每组5只。血栓组通过手术于下腔静脉置入螺旋铜丝,建立静脉血栓模型;对照组手术过程与造模术相同,但不置入铜丝。术后1天对两组实验兔注射99mTc-Annexin Ⅴ进行显像,分别于注射后30、60、90 min及2 h行静态平面显像,勾画ROI,血栓组分别计算血栓部位与本底、血栓头侧下腔静脉部位放射性计数比值,对照组分别计算与血栓组血栓段对应的下腔静脉部位与本底、头侧下腔静脉部位放射性计数比值。处死动物,血栓组取血栓称重、测量放射性计数,计算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行HE染色。结果 血栓组5只实验兔可于血栓部位观察到放射性浓聚,对照组下腔静脉未见放射性浓聚。血栓组血栓与本底、血栓与头侧下腔静脉部位放射性计数比值(4.06±0.49、1.62±0.26)高于对照组(2.27±0.24、0.96±0.05;t=7.32、5.63,P均<0.05),血栓百分注射剂量率为 ,病理显示为新鲜混合血栓。结论 99mTc-Annexin Ⅴ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静脉血栓显像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398例行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患者的显像结果进行判读,将显像质量分为显像成功、显像质量欠佳及显像失败三类,统计显像成功率、显像欠佳率及显像失败率,分析显像质量与各种护理因素的关系。结果:显像成功371例(93.22%);显像欠佳15例(3.77%),其中因弹丸注射欠佳7例,显像剂少量漏出5例,患者精神过度紧张3例;显像失败12例(3.02%),其中因患者位置移动3例,注射部位显像剂较多量露出9例。结论:护理工作关系到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的质量,加强在显像前、中、后的护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因素对消化系统肿瘤病人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 F-FDG)PET/CT显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24例消化系统肿瘤病人,空腹静脉注射18F-FDG后,静卧休息,60min后进行PET/CT检查。[结果]经过精心护理,121例病人1次显像顺利完成了检查,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3例病人初次显像图像未达到诊断要求,经护理后再次显像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结论]护理因素是保证消化系统肿瘤病人18F-FDG PET/CT显像图像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注射方法对^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弹丸注射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95例进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注射方法分成:静脉直接注射组(187例)、静脉液路注射组(84例)及静脉留置针注射组(124例)。3组采用各自弹丸注射方法进行显像。利用Xeleris工作站在血流灌注显像于腹主动脉勾画感兴趣区(ROI),得到ROI的时间一放射性曲线,以形成1个放射峰为弹丸注射成功,无峰形成为注射失败。统计3组成功及失败例数,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Х^2检验。结果静脉直接注射组弹丸注射成功174例,成功率93.0%,静脉液路注射组成功46例,成功率54.8%,静脉留置针注射组成功115例,成功率92.7%。静脉直接注射组与静脉留置针注射组成功率高于静脉液路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直接注射组与静脉留置针注射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注射法弹丸成功率与静脉直接注射法相当,可选择静脉留置针进行注射;静脉液路注射法成功率低于其他2组,应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99Tcm-2-(2-甲基-5-硝基-1H-咪唑-1-基)磷酸乙酯(MNLS,甲硝唑磷酸酯)乏氧显像监测荷瘤小鼠肿瘤放疗后乏氧状态变化的可行性.方法 (1)建立荷H22肝癌细胞小鼠模型,待肿瘤直径约1 cm时,注射7.4 MBq 99Tcm-MNLS后进行显像,观察注射显像剂后30 min,1、2、3、4、6和8h(各时间组小鼠均为6只)乏氧显像情况并确定最佳显像时间.显像后处死荷瘤小鼠,计算各时间点各组织% ID/g.(2)放疗组及其对照组荷H22肝癌细胞小鼠行即刻、24 h、48 h 99Tcm-MNLS显像(各组小鼠均为6只,放疗组小鼠肿瘤部位给予25 Gy放射治疗,对照组不予放疗),应用ROI技术测定T/NT(对侧部位),肿瘤标本行HIF-1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讨放疗组及对照组T/NT与HIF-1α表达量的相关性.(3)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两样本t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1)99Tcm-MNLS在肿瘤组织摄取早,2h显像最佳,99Tcm-MNLS主要通过肾脏排泄.(2)放疗后24 h显像组T/NT(2.65±0.27)、HIF-1α表达量[(50.62±3.78)%]低于即刻显像组[3.35±0.19、(85.32±0.94)%,t=5.640、6.701,均P<0.05],高于48 h显像组[2.23±0.52、(21.69±0.75)%,t=7.674、4.911,均P<0.05];放疗后即刻显像组T/NT比值、HIF-1α表达量均较相应对照组[2.74±0.29、(28.26±1.70)%]增高(t=4.235、3.473,均P<0.05);放疗后24h显像组T/NT比值、HIF-1α表达量较相应对照组[2.98±0.16、(58.45±0.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25、2.043,均P>0.05);放疗后48 h显像组T/NT比值、HIF-1α表达量均较相应对照组[3.15±0.88、(67.64±3.55)%]降低(t=7.902、3.258,均P<0.05).放疗组不同时间点各显像组T/NT与HIF-1α表达量呈正相关(rs=0.793,P<0.05),对照组不同时间点各显像组T/NT与HIF-1α表达量呈正相关(rs=0.756,P<0.05).结论 99Tcm-MNLS肿瘤乏氧显像可以评估荷瘤小鼠肿瘤放疗后乏氧状态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原发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18F-FDG PET/CT表现。方法 纳入21例原发系统性ALCL,观察病灶PET/CT表现。结果 21例中,15例ALK+、6例ALK-ALCL;19例累及多部位淋巴结,主要包括颈部(13例)、纵隔(12例)及腹膜后(12例)淋巴结,2例仅累及单一部位淋巴结。12例累及结外器官/部位,其中6例累及软组织如皮肤、肌肉等,4例累及骨骼,14例累及脏器,包括肺部(4例)、肝脏(3例)、胰腺(2例)、肾脏(2例)、胃肠道(2例)及甲状腺(1例)。21例中,19例淋巴结形态欠规则并融合成团,17例密度均匀,3例可见坏死,1例可见钙化。21例病灶均表现为高代谢,受累淋巴结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分别为17.04±9.94、9.96±6.15,全部病灶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分别为92.54(67.61,249.21)cm3、723.46(419.78,...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通过手术在家兔下腔静脉内置入螺旋铜丝建立下腔静脉血栓模型的可行性及成功率。方法将30只家兔分为血栓组(25只)与对照组(5只)。血栓组实验兔通过手术暴露下腔静脉,将自制长约3 cm直径约3 mm螺旋铜丝穿刺置入下腔静脉,止血后将自制U形铜丝夹于螺旋铜丝近心端下腔静脉收紧,留缝隙约2 mm,缝合腹膜、肌肉及皮肤。对照组进行与血栓组相同的手术过程,但下腔静脉不置入螺旋铜丝。1d后处死解剖2组实验兔,观察血栓组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计算造模成功率,对照组观察下腔静脉血流情况。血栓组取血栓行HE染色病理检查确定血栓性质。结果血栓组25只实验兔下腔静脉管壁完好。23只实验兔下腔静脉内可见血栓形成,红色血栓与白色血栓沿螺旋铜丝间或存在,造模成功率92%(23/25)。2只实验兔造模失败。对照组5只实验兔下腔静脉内未见血栓形成。血栓组血栓病理证实均为新鲜混合血栓。结论本方法建立下腔静脉血栓模型成功率高,血栓病理符合深静脉血栓特点,可用于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18F-FDG PET/CT多参数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4例肺内占位或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根据纵隔淋巴结性质将其分为恶性组(83例,淋巴结232枚)和良性组(91例,淋巴结230枚);比较组间纵隔淋巴结参数差异,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输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MLP),以标准化重要性>50%的参数建立评估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判断纵隔淋巴结性质的效能;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恶性组纵隔淋巴结参数与NSCLC原发灶参数的关系。结果 组间纵隔淋巴结短径、纵横比,坏死、脂肪、钙化占比,对称分布比例,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肿瘤代谢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及淋巴结SUVmax/纵隔血池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结短径、纵横比、SUVmax及MTV标准化重要性>50%,以之鉴别纵隔淋巴结性质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0.657、0.776及0.772,联合应用的AUC为0.831。恶性组纵隔淋巴结SUVmax、TLG与NSCLC原发灶SUVmax均呈正相关(r=0.318、0.151,P均<0.05);纵隔淋巴结是否位于原发灶同侧与NSCLC原发灶长径及SUVmax均呈负相关(r=-0.139、-0.201,P均<0.05),纵隔淋巴结是否分布对称则与NSCLC原发灶长径及SUVmax均呈正相关(r=0.164、0.161,P均<0.05)。结论 18F-FDG PET/CT参数可用于判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短径、纵横比、SUVmax及MTV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