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肾通丸(由黄芪、土茯苓、丹参、当归等组成)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vdisease.CK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阻抑肾纤维化进展的作用。方法:用随机化、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将60例CKD患者按1:1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低蛋白饮食、血压控制、纠正水电和酸碱平衡等基本治疗,治疗组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肾通丸,对照组在基本治疗基础上加服肾衰宁片,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后统计结果。分别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相关指标:(1)临床表现:水肿、血压(BP)、24h尿蛋白总量、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白蛋白(ALB)。(2)肾功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光抑素(CysC)、肾小球滤过率(GFR)。(3)双肾皮质厚度:以B超测定不同阶段肾脏皮质厚度、肾大小及回声等。(4)纤维化指标:三型前胶原(PC—III)、四型胶原(Col-IV)、层黏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结果: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主要I】名床表现均有减轻(P〈0.05或P〈0.01),总体疗效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l肾通丸能提高CKD患者血清ALB、GFlK水平,降低Scr、PC—III、Col-IV、LN及HA水平(P〈0.05或P〈0.01),但对Hb、HCT的升高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通丸不仅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且能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对肾纤维化指标也有明显改善作用,提示该药具有较好的抗’肾脏纤维化作用。同时发现,肾脏变薄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延缓倾向,但改善不明显,可能与治疗时间短有关。另外,本研究未发现该药有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在糖尿病肾病( DN)早期诊断及其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UAER)将100例2型DM患者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 B组3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 C组30例)、大量白蛋白尿组( D组34例),同时以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A组),测量各组患者血、尿IGF-1及血清Hcy、UAER等指标,对其中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①实验组血IGF-1检测较A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间B组较C组、D组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②实验组中尿IGF-1较A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各实验组间差异明显(P<0.05),与UAER呈正相关(r=0.97)。③实验组中血清Hcy测定高于A组,且实验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UAER呈正相关(r=0.82)。④血清IGF-1与血清Hcy存在相关性(r=0.37)。结论①血清、尿IGF-1联合测定,反映随着肾损伤的加重,血清IGF-1分泌增多,但未至正常范围,推测IGF-1可能与肾损害的发生发展有关。②血清Hcy测定可推断其对肾小球微血管有影响,反映肾损伤严重程度。③血、尿IGF-1联合血Hcy测定早期发现肾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持续性非卧床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CAPDrp)患者的致病菌种类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研究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9-05-01至2014-05-01于潍坊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67例腹膜透析(CAPD)汉族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非感染组(80例)和感染组(87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无菌留取透析液分别行细菌、真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结果 感染组发生109例次CAPDrp,79例次致病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72.5%。分离鉴定出93株致病菌,其中G+菌48株(51.6%),以表皮葡萄球菌(21.5%)为主;G-菌39株(41.9%),以大肠埃希菌(30.1%)为主;真菌6株(6.5%)。G+菌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81.0%),对万古霉素均敏感。G-菌对阿米卡星及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头孢曲松耐药性相对较高。真菌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均敏感。两组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检出率,总蛋白、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β=1.166,Wald χ2=10.085,OR=3.210,95%CI(2.491,3.929),P=0.001〕、糖尿病〔β=1.502,Wald χ2=16.833,OR=4.489,95%CI(3.771,5.206),P<0.001〕为CAPDr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CAPDrp感染率为55.07月/次。结论 CAPDrp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G+菌、G-菌分别对万古霉素及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较敏感,合并冠心病、糖尿病为CAPDr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犬小孢子菌毛发穿孔试验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犬小孢子菌对毛发破坏的程度 ,比较犬小孢子菌头癣株和体癣株对不同年龄组毛发感染时间的差异。方法 临床采集不同年龄组的健康人毛发 ,分别进行头癣株和体癣株的毛发穿孔试验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犬小孢子菌头癣株和体癣株均可致毛发破坏 ;在各个年龄组中 ,头癣株导致毛发感染的时间明显短于体癣株 (P <0 .0 1) ;无论是头癣株还是体癣株 ,感染毛发的感染时间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 (P <0 .0 1)。结论 犬小孢子菌头癣株较体癣株对毛发的破坏早且严重 ;年龄越小 ,毛发越易受破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感染不同部位的犬小孢子菌胞外酶活性。方法 将 2 0株犬小孢子菌临床株按采集的部位分为头癣株和体癣株 ,分别进行胞外酶丝氨酸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检测。结果 犬小孢子菌头癣株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体癣株 (P <0 .0 1) ,而两者的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不同感染部位的犬小孢子菌存在着种内差异 ,其致病活性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胡沙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1):2622-2622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复方甘草酸苷胶囊3粒、3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西替利嗪片和维生素C治疗.每周复诊1次,连续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是82.86%和66.67%,经统计学比较两者具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易为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裸花紫珠胶囊联合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 选取298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裸花紫珠胶囊联合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组(治疗组)143例和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组(对照组)155例,2组均给予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裸花紫珠胶囊,4周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为81.3%,2组比较,P<0.05.结论 裸花紫珠胶囊联合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治疗寻常痤疮,可显著减轻炎性丘疹、疼痛,抑制脓疱形成及色素沉着,防止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肾通丸(由黄芪、土茯苓、丹参、当归等组成)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阻抑肾纤维化进展的作用。方法:用随机化、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将60例CKD患者按1∶1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低蛋白饮食、血压控制、纠正水电和酸碱平衡等基本治疗,治疗组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肾通丸,对照组在基本治疗基础上加服肾衰宁片,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后统计结果。分别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相关指标(:1)临床表现:水肿、血压(BP)、24 h尿蛋白总量、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白蛋白(ALB)。(2)肾功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光抑素(Cys C)、肾小球滤过率(GFR)。(3)双肾皮质厚度:以B超测定不同阶段肾脏皮质厚度、肾大小及回声等。(4)纤维化指标:三型前胶原(PC-III)、四型胶原(Col-IV)、层黏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结果: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主要临床表现均有减轻(P0.05或P0.01),总体疗效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肾通丸能提高CKD患者血清ALB、GFR水平,降低Scr、PC-Ⅲ、Col-IV、LN及HA水平(P0.05或P0.01),但对Hb、HCT的升高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通丸不仅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且能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对肾纤维化指标也有明显改善作用,提示该药具有较好的抗肾脏纤维化作用。同时发现,肾脏变薄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延缓倾向,但改善不明显,可能与治疗时间短有关。另外,本研究未发现该药有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光镜和电镜下观察须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对毛发破坏的程度,比较须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对不同年龄组毛发感染时间的差异。方法 临床采集不同年龄组的健康人毛发,分别对须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进行改良毛发穿孔试验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须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均可致毛发破坏。在各个年龄组中,须毛癣菌对毛发的感染时间明显短于犬小孢子菌(P<0.01)。无论是须毛癣菌还是犬小孢子菌,对毛发的感染时间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P<0.01)。结论 须毛癣菌较犬小孢子菌对毛发的破坏早且严重。年龄越小,毛发越易受破坏。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