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9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尿毒症血液透析180例胸部影像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尿毒症患者胸部影像征象及,临床表现的特征。方法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180例尿毒症患者胸部影像平片的表现及,临床表现。结栗异常的胸部影像征象包括:(1)肺纹理改变120例;(2)肺瘀血140例,肺间质水肿105例;(3)肺泡性肺水肿69例;(4)胸腔积液63例,胸膜增厚47例;(5)心影增大72例;(6)肾性骨病23例。相关的临床表现包括:140例胸闷、气促、咳嗽、咳痰,其中32例血痰,呼吸困难86例,肺部闻及湿罗音108例,体温正常并排除肺炎;心界扩大并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72例。180例均测量双上肺静脉血管蒂宽径(VPW),其值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正确分析尿毒症患者胸部影像平片征象及,临床表现,将之与其它原因引起的胸部影像表现鉴别,有助于对此病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肖家和  肖蓉  魏懿  刘畅  罗敏 《华西医学》2003,18(2):176-177
目的:研究先天性听小骨畸形的HRCT表现,以助于外科重建听力可能性的判断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材料和方法:对临床诊断的35例中外耳先天轲菜行HRCT扫描,将所发现的44耳听小骨畸形表现进行归类分析。男24例,女11例,年龄1—50岁,平均13岁。单纯横扫描5例,横断加冠状扫描30例,结果:HRCT显示听小骨畸形的类型有:1.完全缺如:8耳(锤、砧骨时缺如6耳,单纯锤骨缺如2耳)。2,部分缺失或形态异常;36耳。(锤骨34耳,砧骨35耳,镫耳22耳)。3,关节异常:26耳(锤-砧关节融合16耳,砧-镫关节融合5耳;砧—镫关节夹角增大5耳)。4.锤-砧骨块位置殿堂:27耳(外移25耳,前移2耳。与鼓室壁或闭锁板粘连或融合20耳)。5.韧带钙化或骨化:5耳。结论:HRCT能良好显示听小骨先天畸形的类型,范围和程度,为病变的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正确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MR弥散加权成像确立正常人脑不同结构表观弥散系数值,并分析不同年龄、不同结构间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在1.5T MR上对101例正常人先后行头部常规MRI和DWI,DWI在三个方向进行,b值为0,500,1000 s/mm2,年龄5~76岁,平均年龄40岁,男46例,女55例,分为青幼年组(<20岁)、成人组(20~60岁)、老年组(>60岁)三组,测量各年龄组脑内40个解剖结构的ADC值。结果:正常人脑内结构的ADC值:侧脑室体部脑脊液的ADC值最高,为(2.87±0.19)×10-3mm2/s,其次为皮层灰质的ADCav值(0.83±0.08)×10-3mm2/s,皮层白质的ADCav值为(0.78±0.07)×10-3mm2/s,脑内灰质结构尾状核头、壳核和丘脑的ADCav值最低,为(0.69±0.05)×10-3mm2/s,小脑灰质、海马、桥脑、小脑白质及脑内白质的ADCav值依次位于皮层白质与脑内灰质之间。除小脑灰质、小脑白质ADC值在三个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结构ADC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正常人脑不同解剖部位有不同的表观弥散系数值;且不同年龄组和不同解剖结构的脑组织弥散值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加深对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CT表现的认识 ,以助于临床早期正确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56例DAI的临床及CT资料 ,其中男 44例 ,女 1 2例 ,车祸伤 43例 ,高处坠落伤 1 3例 ,全部病例均具有伤后立即原发性昏迷。结果 ①脑实质出血灶 44例 ,呈斑点状 ,直径多小于 2cm ,主要位于胼胝体、脑干、基底节 -内囊区及皮髓质交界部。②蛛网膜下腔或 /和脑室出血 41例。③弥漫性水肿 9例。④合并硬膜外血肿 5例 ,硬膜下血肿 1 6例。结论 DAI的CT征象有其特点 ,对于临床早期正确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椎管闭合不全的MRI表现特点,评价MRI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椎管闭合不全的MRI资料,经手术证实9例,MR表现典型18例。结果:MRI显示偏侧脊髓脊膜膨出1例,腰段椎管后裂开,脊髓裂开,左侧脊髓脊膜向后膨出。脊髓纵裂2例,脊髓硬膜囊被骨性或纤维间隔分开。脂肪脊髓裂5例,骶管裂开且皮下脂肪突入椎管内,脂肪瘤—基板界面位于骶管内。脂肪脊髓脊膜膨出2例,腰骶管后裂开且腰骶皮下脂肪瘤通过裂口疝入硬膜下,横断位见脂肪瘤—基板界面位于骶管外。脊膜膨出6例,腰骶背部皮下囊状突出物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相通。硬膜下脂肪瘤4例,硬膜下病变在T1WI及T2WI上呈高信号。终丝脂肪瘤4例,T1加权像上见终丝结节状、线条状脂肪信号。椎管内畸胎瘤2例,硬膜囊内不均匀信号团块状占位。骶管内脊膜囊肿1例,骶管内椭圆形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影。结论:每型椎管闭合不全有相应的MRI表现特点,大多数MRI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报告30例跨中后颅窝肿瘤的CT 表现。所有肿瘤都紧邻颅底骨结构。86.6%有颅底骨质破坏,发生的部位为岩尖,斜坡,中颅窝底,鞍旁和内听道。12例瘤周无水肿,18例有轻度水肿。29例肿瘤有清楚边界。肿瘤占位表现为相邻脑组织的受压移位,脑底池变形闭塞,三、四脑室移位及脑积水。本组资料表明,岩尖和相邻的斜坡是跨中后颅窝肿瘤易侵犯的部位,破坏多见。CT 能清楚显示跨中后窝肿瘤的大小、形态和累及范围,定位准确。跨中后颅窝肿瘤多属脑外肿瘤,常见的有脑膜瘤,三叉神经瘤,听神经瘤和胆脂瘤。作者讨论了它们的CT 定性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影像诊断及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免疫力正常患者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术前影像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的MRI资料和病理资料。结果:23例PCNSL中,单发16例(69.6%),多发7例(30.4%),共41个病灶,幕上39个病灶,幕下2个病灶。78.0%(32/41)病灶平扫T1WI呈等、低信号,T2WI等、稍低信号,较大的病灶中均未见血管流空;增强后70.7%(29/41)病灶呈均匀实质团块状或结节状明显强化,典型的出现"缺口征"、"尖角征",并靠近蛛网膜下腔;9.8%(4/41)病灶出现囊变,可见"硬环征"。病理证实均为B细胞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除1例为Burkitt淋巴瘤,其余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镜下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少,核大,染色质颗粒粗,15例(65.2%)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所有病例均未见出血、坏死,钙化。结论:PCNSL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典型的病例,常规MRI多可作出正确的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脑炎的CT、MRI诊断(附48例报告)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加深对病毒性脑炎CT、MRI表现的认识,以提高临床对该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48例病毒性脑炎(男26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岁)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单纯疱疹病毒(HSV)脑炎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者1例。检查方法:CT检查23例,MRI检查14例,同时经CT和MRI检查者11例。作CT和MRI增强检查者共12例。结果脑内有多发或单发病灶者47例,主要位于皮层,皮层下脑侧脑室周围  相似文献   
9.
肺孤立结节与周围肺血管增强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肺孤立结节增强CT表现特点、周围肺血量异常改变与病理的关系。材料与方法46例不同病理性质的孤立肺结节(直径10~30mm)行螺旋CT增强扫描,研究结构强化特点及其周围肺血管改变。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46例肺孤立性结节强化者42例,全部肺癌和炎性结节均显著强化,其中结节呈均匀和不均匀强化各16例(肺癌19例,炎性假瘤8例,错构瘤1例,结核瘤4例);周围强化10例,其中肺癌5例  相似文献   
10.
甲状旁腺瘤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瘤 CT表现特征及意义。方法 :对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瘤 4例的 CT表现 ,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文 4例甲状旁腺瘤 ,CT显示均位于甲状腺下方之食管气管隐窝区 ,左右侧各 2例。肿瘤呈卵圆形 ,大小自 2~ 5 cm,平均 3.75 cm,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 ,边缘光滑完整。与甲状腺下极相连 2例 ,与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或椎体毗邻 2例。结论 :CT可准确显示甲状旁腺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强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