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5株分离于临床的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应用PCR的方法确定5株铜绿假单胞菌含有第一类整合子并且对其整合耐药基因盒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PFGE分析该5株菌的同源性。结果5株铜绿假单胞菌均为第一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并且都携带2360bp的耐药基因盒,包括aacA4和含有终止突变的cmlA1。PFGE结果显示5株铜绿假单胞菌来自同一克隆。结论整合子在临床致病菌的多重耐药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提示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以及防止相关病菌在院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新生儿感染致病性革兰阴性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分布和耐药性特征及其基因分型。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01年规定的药物敏感实验标准和ESBLs表型筛选标准进行分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法和DNA测序法对广州地区13家大型医院的新生儿的血液、脐拭子、眼分泌物、尿液、脑脊液、咽拭子等标本进行ESBL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获得广州地区13家大型医院临床分离到的无重复的新生儿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71株。其中ESBLs表型阳性42株,占59.2%。PCR扩增结果显示,多数新生儿感染致病菌中分离出2种或2种以上的ESBLs基因。TEM型占35.6%,SHV型占26.7%,CTX-M1型占10.9%,CTX-M9型占24.8%,OXA型占2.0%。耐药监测结果显示新生儿致病性革兰阴性杆菌大多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生素大部分耐药,且为多重耐药,敏感药物为亚胺培南(敏感率100%)、头孢哌酮/舒巴坦(87.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5.3%)、头孢他啶(82%)、氨曲南(82%)、头孢吡肟(81.8%)。结论广州地区新生儿感染致病性革兰阴性杆菌中产ESBLs菌株发生率较高,且为多重耐药,其基因型为TEM型和SHV、CTX-M1、CTX-M9、OXA型。  相似文献   
3.
广州地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医院感染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变迁和耐药情况。方法:2001年7月-2003年6月.用Kirby-Bauer法检测了从广州地区13所医院分离获得的1072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等1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并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2001年标准进行判断,用WHONET5软件分析数据。结果:从广州地区13所医院中共分离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1072株,前3位细菌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占56.3%、鲍曼不动杆菌占16.0%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15.0%。耐药性分析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最高(83.3%)、其次为哌拉西林-三唑巴坦(82.9%),而敏感率低于1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泊肟(3.3%)、萘啶酸(4.2%)、头孢噻肟(4.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最高(72.0%),对亚胺培南(1.9%)、头孢噻肟(5.9%)和氨曲南(6.7%)的敏感率较低。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却最高(93.6%),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78.6%)和阿米卡星(77.0%)。结论:非发酵菌耐药性仍是目前临床上的严重问题,需要各有关部门共同商讨有效对策。头孢哌酮-舒巴坦是临床分离非发酵菌的有效抗菌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本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支原体的感染现状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用支原体鉴定定量药敏试剂盒对823例女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823例患者中检出支原体阳性388例,总感染率为47.14%,其中单纯解脲支原体(Uu)感染者占85.31%;Uu和人型支原体(Mh)混合感染者占12.37%。感染率最高年龄组为21-30岁组,其次为31~40岁组。单纯Uu感染对克拉霉素、交沙霉素敏感率较高达到90%以上,而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Uu与Mh混合感染者对强力霉素敏感率为54.17%,其次为美满霉素的50.00%,对其余敏感率均低于42%,而对罗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95.83%;Uu与Mh混合感染对5种以上抗生素耐药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UU感染。单纯Mh感染者中敏感率最高为强力霉素(88.89)%,耐药率最高为阿奇霉素(100)%。结论本地区女性支原体感染以Uu感染为主,感染主要集中在青壮年妇女,混合感染的耐药率较严重.且不同生物型支原体感染对抗生素敏感率截然不同,临床医师应根据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血液透析室暴发院内感染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BC)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控制其流行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血透室疑似暴发流行的BC菌株,用全自动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用脉冲场电泳(PFGE)检测11株BC的同源性。结果血透室暴发感染的9株BC(其中1株是从反渗水中分离出来的)与血液内科(1株)、重症监护室(1株)的BC高度同源。药敏试验示11株BC药敏谱基本相似。结论BC是导致血透室暴发院内感染的致病菌,来源于反渗水。监测透析液及透析用水和有关管道、器械等感染源头,是控制院内感染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临床致病菌整合子检测及耐药基因盒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对临床菌株中的第一类整合子分布及其耐药基因盒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33株临床菌株中的第一类整合酶基因intI,并对intI阳性菌株整合的耐药基因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33株临床菌株(100%)均为第一类整合酶基因阳性。耐药基因盒特异PCR扩增发现,29株菌得到1913bp的扩增产物,2株得到1664bp的产物,1株得到1009bp的产物,1株得到1913bp和1009bp两种不同产物。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913bp的扩增产物携带基因盒dhfr、orfF和aadA2,1664bp的扩增产物携带基因盒aadA5和dfr17,1009bp的扩增产物携带基因盒aadA2,aadA2和aadA5均为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基因盒,dhfr和dfr17均为编码对磺胺类药物甲氧苄氨嘧啶产生耐药的基因盒;orfF为未知功能的开放阅读框。结论第一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基因广泛存在于临床致病细菌中,提示要加强对耐药基因在细菌种属间水平转移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72例新生儿细菌L型败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昕  肖增璜 《临床儿科杂志》1995,13(4):223-223,249
  相似文献   
8.
棘阿米巴角膜炎1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棘阿米巴广泛生活在自然界 ,其形态、感染途径和致病方式与溶组织阿米巴不同。棘阿米巴角膜炎 (acanthamoebakeratitis,AK)为严重的眼感染性疾病 ,常导致视力丧失 ,多继发于角膜损伤。 Nagington等 〔1〕 (1974)首次报道 2例 AK,1例为眼被树枝致伤 1年后出现 ,另 1例是眼与鸟接触后发生。实验发现〔2〕,即使是角膜细微的损伤 ,也能暴露甘露糖—糖蛋白 (mannose- glycoproteins,M- GPs)位点 ,而新鲜暴露的 GPs可以为棘阿米巴提供良好的附着点。AK与戴角膜接触镜密切相关 ,1984年第 1例 AK出现在戴角膜接触镜患者〔3〕。 1985年后 ,随着…  相似文献   
9.
陈利明  肖增璜 《中国热带医学》2004,4(5):815-816,813
目的:探讨隐球菌定量计数法在判断两性霉素B(AM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MB治疗前后计数定量脑脊液(CSF)中的隐球菌数。结果:通过计数定量脑脊液中的隐球菌数,从AMB的开始治疗前数为102个/全片至患者愈数为0个/全片,直观地看出治疗效果。结论:隐球菌定量计数法是一种比较直观、快速、有效的实验室方法,实验室所提供的数据,能很好地协助临床诊断和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0.
致病菌耐药因子分布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临床菌株中的整合子分布及其携带耐药基因盒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应用多重PCR方法检测55株临床菌株中的3类整合酶基因intⅠ。并对intⅠ阳性菌株耐药基因盒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55株临床菌株均为第1类整合酶基因阳性(100%)。耐药基因盒特异PCR扩增发现,27株革兰阳性菌株和22株革兰阴性菌株均得到1913bp的扩增产物,携带基因盒为dhfr、orfF和aadA2;6株革兰阴性菌得到1664bp的产物.携带基因盒为aadA5和dfrl7。aadA2和aadA5均为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基因盒。dhfr和dfr17均为编码对磺胺类药物甲氧苄氨嘧啶产生耐药的基因盒;orfF为未知功能的开放阅读框。结论 临床致病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株均广泛存在着整合子结构.应加强对耐药基因在细菌种属间水平转移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