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4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γ-谷氨酰转移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γ-GT,EC2.3.2.2)又称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ptidase,γ-GTP),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质膜结合糖蛋白。自1950年Hanes发现γ-GT以来,人们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60年代,不少学者报告肝胆疾病患者血清γ-GT活性增高,引起了  相似文献   
2.
肝γ-谷氨酰转移酶(γ-GT.EC2.3.2.2)为质膜结合的糖蛋白,出生后主要分布在胆小管,其功能可能与毒物形成硫醚氨酸形式排出体外,在肝脏的药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老年人药物代谢能力降低,是否与肝γ-GT活性低下有关,是老年  相似文献   
3.
目前,可用现有的方法来分离、纯化肝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以探究肝内不同类型细胞的生化特性。进行生化学和形态学的研究,可测知各类型细胞在肝脏功能上所起的作用。非实质细胞具有特异结合力,可从循环血中摄取和分解物质,从而显示出实质细胞与非实质细胞之间存在着代谢协调作用。哺乳动物的肝脏主要由肝实质细胞组成,从表面上看来肝脏的各种功能几乎是由一种形态相同的细胞完成的,因而肝脏这个器官常被选为深入进行生化研究的对象。虽然,除肝细胞外肝脏还含有其它不同类型的细胞,但那些细胞的功能常被忽略。然而,肝脏多达35%的细胞为非实质细胞,它占肝  相似文献   
4.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是世界上最多见的遗传性红细胞酶病,累及一亿人以上,受到医学和遗传学界的重视,现将某些研究进展综述如下。G6PD 的变异型G6PD 分子是由两个等大的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分子量约52000,约含氨基酸450个,已知其组成,但氨基酸顺序还没有确定。G6PD缺陷症是X 染色体上控制G6PD 合成的结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酶分子结构变异造成,与异常血红蛋白病类似,属于分子病。但因G6PD 仅占红细胞总蛋白的十万分之一,其提纯和分析很困难,目前无法通过确定酶蛋白的氨基酸顺序来鉴定其  相似文献   
5.
简要快讯     
近红外线(波长2000~2500nm)尿素定量准确度与参照方法(脲酶法)相同,肌酐测定准确度不如参照方法(Jaffe rate)。蛋白质测定的准确度也不及参照方法,且蛋白质量需在0.3g/L以上。但可作粗筛选用。本法不需试剂或处理,不破坏标本,仍可作进一步检测。  相似文献   
6.
ALP分布于许多组织,血浆中也有一定活性,烧伤后血清ALP及其Km的改变未见报导,为此我们作了狗烧伤前后ALP的活性与Km值测定,以积累有关烧伤血清酶变化方面的资料。 ALP的测定按苯磷酚二钠King法,ALPKm值测定则按硝基磷酚盐Hausamen等法进行,并以双倒数作图法求出Km值。测定了38条呼吸道烧伤前后狗血清ALP活性与Km值,实验结果指出ALP活性由伤前  相似文献   
7.
脂蛋白(a)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脂蛋白(a)研究概况脂蛋白(a)[Lp(a)]发现于1963年,当时认为它是β脂蛋白的遗传变异型,后证明它是一种独立的脂蛋白.其颗粒呈球形,表面与低密度脂蛋白(LDL)相似但比LDL大,相对颗粒重约5×10~6d.Lp(a)水合密度约为1.085g/ml,大于LDL,这是因为其蛋白质含量大于LDL.Lp(a)电泳迁移率相当于前β_1位置,故又称为前β_1脂蛋白.这种脂蛋白与真正的前β脂蛋白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经~(60)Co-r线800rad一次全身照射大鼠24小时后,小肠粘膜AKP和5′-N活性降低均非常显著(P<0.001),血清AKP活性改变不明显。血清5′-N活性则显著增高(P<0.05)。肠粘膜AKP与5′-N都是质膜上外酶,在对辐射敏感性上表现出相似的敏感性。射线致使肠粘膜AKP活性降低,可能作用于AKP活性中心上的-SH使之氧化,也可能抑制酶的合成。辐射致使肠粘膜AKP和5′-N活性降低,可能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及可能引起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受阻。  相似文献   
9.
大鼠烫伤后小肠氨基酸吸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烫伤体表面积37%Ⅲ°的大鼠组,于伤后第三天断头致死,其小肠外翻囊3~H-脯氨酸吸收比值(1.87±0.27),较对照组的吸收比值(2.35±0.49)显著降低(P<0.05),同时烫伤组小肠粘膜ATP酶活性5.61±2.27nmole/min/mg蛋白质,Na~+,K~+-ATP酶活性2.86±0.83nmole/min/mg蛋白质,对照组小肠粘膜ATP酶活性9.63±1.04nmole/min/mg蛋白质,Na~+,K~+-ATP酶活性5.36±0.95nmole/min/mg蛋白质,两组比较不论是ATP酶或Na~+,K~+-ATP酶活性降低都非常显著(P<0.001)。对照组氨基酸吸收比值与小肠粘膜Na~+,K~+-ATP酶活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44,P(1)<0.025,烫伤组氨基酸吸收比值与小肠粘膜Na~+,K~+-ATP酶活性也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776,P(1)<0.025,表明烫伤组氨基酸吸收比值下降,可能由于Na~+,K~+-ATP酶活性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10.
大鼠经~(60)Co-γ线800rad全身照射后1、2、4、7和10天,分别测定小肠粘膜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亮氨酸氨肽酶(LAP)和三磷酸腺苷酶(ATP酶)的活性以及对照组的酶活性。结果发现:LAP活性于第1天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第2天即显著下降,并持续下降至第7天。ATP酶活性于第2天上升非常显著,第7天稍有下降。γ-GT活性于第1、2天都升高非常显著,第4天即趋于正常水平。提示这三种膜酶对射线均敏感。照射后LAP活性显著下降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是辐射引起小肠对氨基酸吸收障碍的机理之一。照射后ATP酶及γ-GT活性的变化与小肠对氨基酸吸收机能间的联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