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诊断和治疗儿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继发孔型ASD的儿童324例,所有患儿均行TTE和TEE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儿童继发孔型ASD的诊断及分型的准确率,引导介入封堵的成功率。结果 (1)中央孔型ASD经TEE诊断的准确率为99.29%,联合TTE和TEE诊断的准确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引导介入封堵ASD成功率方面,联合TTE和TEE的封堵成功率(96.10%,271/282)明显高于TEE(71.28%,201/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诊治ASD方面,TTE与TEE各有优势及局限性,联合使用TTE和TEE可提高儿童继发孔型ASD诊断准确率及介入封堵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左心室逆重构(LVRR)前后左心室局部心功能变化。方法 收集24例临床诊断为DCM并经治疗达到LVRR标准的患儿,并选取性别和年龄、体表面积分别与患儿发生LVRR前与发生LVRR后相匹配的各24名健康儿童分别作为对照组1及对照组2。应用STI定量评估受检儿常规超声心功能参数、左心室各节段纵向应变(LS)和圆周应变(CS)。分别比较24例DCM患儿LVRR前与LVRR后、LVRR前与对照组1及LVRR后与对照组2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24例DCM患儿LVRR后LVEDD、LVEDV、LVESV均低于LVRR前,而LVEF、左心室各节段LS及CS均高于LVRR前(P均<0.05)。与对照组1相比,DCM患儿LVRR前左心室各节段LS及CS均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2相比,DCM患儿LVRR后有12个节段LS及10个节段CS均降低(P均<0.05),其余节段LS与CS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CM患儿发生LVRR后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较LVRR前有明显好转,但多数左心室节段收缩功能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3.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因此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其心脏大小和功能值可随其生长发育而变化,但既往评价标准忽略了儿童生长发育等因素的影响,不利于临床客观评价药物疗效及患者预后。将超声心动图测值经体表面积校正后转化为Z值进行表述可克服上述因素影响。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有研究将Z值联合超声新技术评估扩张型心肌病患儿的左、右心室心功能和预后。本文对Z值在扩张型心肌病患儿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双主动脉弓(congenital double aortic arch,DAA)的临床特征和超声图像特点,提高超声对双主动脉弓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14例诊断为双主动脉弓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图像特征。14例中男8例,女6例;年龄1天至2岁7个月,中位年龄7个月;体质量3.2~12.5 kg,中位体质量7 kg。行心脏常规切面检查后重点探查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短轴结合及连续切面,重点观察主动脉弓位置、数目、形态、内径、分支形态和结构。14例均经心脏平扫/增强CT或手术确诊。结果 14例中通过超声诊断13例,漏诊1例,超声与CT的诊断符合率为92.8%;右弓优势型9例(9/14,64.2%),左弓优势型3例(3/14,21.4%),左右弓均衡型2例(2/14,14.2%); 9例为单纯双主动脉弓,2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合并法洛四联症,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2例行手术治疗,2例追踪随访中。结论双主动脉弓可引起婴幼儿严重的呼吸道症状。超声心动图应注重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短轴多切面连续扫查,并结合CT检查,提高对双主动脉弓的诊断率,尽量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双主动脉弓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主动脉弓缩窄(COA)产生小慢波的相关因素及腹主动脉小慢波对于评价儿童COA的价值。方法 纳入71例超声心动图提示后经CT血管成像证实的COA患儿,将超声心动图发现小慢波者归入阳性组(n=30),其余归入阴性组(n=41);根据动脉导管闭合情况分为动脉导管闭合组(阳性亚组20例,阴性亚组18例)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组(阳性亚组10例,阴性亚组23例);纳入同期41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组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分析各参数与小慢波的相关性;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参数对小慢波频谱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主动脉弓缩窄率、缩窄长度、缩窄处主动脉弓血流速度、腹主动脉血流速度等参数判断小慢波的效能。结果 阴性组缩窄处主动脉弓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腹主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动脉导管闭合组中,阳性亚组缩窄率及缩窄长度均大于阴性亚组(P均<0.05),腹主动脉血流速度低于阴性亚组(P<0.05);小慢波形成与缩窄率、缩窄长度均呈正相关(r=0.59,0.71,P均<0.01);以缩窄率及缩窄长度判断小慢波的AUC分别为0.839和0.907。PDA组2亚组缩窄长度、动脉导管内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小慢波形成与动脉导管内径呈负相关(r=-0.62,P<0.01),与缩窄长度呈正相关(r=0.52,P<0.01);以动脉导管内径判断小慢波的AUC为0.889。结论 腹主动脉出现小慢波与主动脉弓缩窄率、缩窄长度及动脉导管内径密切相关;观察腹主动脉血流频谱可以间接推断COA,具有良好的筛选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独立引导经股静脉途径封堵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价值。方法 收集25例接受TEE独立引导下经股静脉途径封堵治疗的PDA患儿(TEE组),并纳入接受X线引导下介入封堵治疗的70例PDA患儿(对照组),对比2组患儿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及随访资料,评估TEE引导下经股静脉途径封堵的疗效。结果 2组治疗效果均满意,封堵器位置均正常,周围无残余分流、无大血管梗阻。TEE组手术时间为28~61 min,对照组为28~62 min。组间患儿年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3及6个月,2组封堵器位置均正常、动脉水平无残余分流、无心律失常;均未见明显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TEE用于独立引导经股静脉途径封堵治疗儿童PD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