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从血液集中化检测的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方面分析了由多家血站分别检测的血液标本集中到具有一定资质的中心实验室实行统一检测,使血液通过集中化检测在满足特定的质量标准时所发生的全部费用降低到最小.通过成本核算,评估生产力和成本效益,改善资源(人力资源、血液资源、物质资源)合理利用和调配,减少浪费,保证质量.使血站在持续有效质量管理体系控制下,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2.
C-PG血小板聚集试验在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探讨以阳离子没食子酸丙酯(C-PG)为激活剂的血小板聚集试验用于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筛查的可行性,并调查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缺陷的发生率.测定不同浓度C-PG诱导的健康献血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以确定C-PG的最适应用浓度;检测30名志愿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和服药24小时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以确定血小板功能不良的筛查界点值;检测483例血小板捐献者的C-PG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并对聚集功能不良者进行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测定.结果表明:血小板聚集率随C-PG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C-PG浓度达200μmol/L时,血小板聚集率达最高;服用阿司匹林24小时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与服药前相比,均表现明显减低(P<0.001),但以C-PG诱导180秒时的血小板聚集率减低最显著.血小板功能不良的筛查界点值确定为C-PG诱导180秒时的血小板聚集率小于20%;在483例血小板捐献者中,检出25例有血小板聚集功能不良,其中有11例表现为血小板促凝血活性减低.结论:C-PG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能有效的检出血小板功能不良者,适用于血小板捐献者血小板功能的筛选;在血小板献血者中,血小板功能缺陷者的检出率大约为5%.  相似文献   
3.
灯盏花素注射剂是单方纯中药注射剂,近年来被应用于临床,本将58例急性脑梗塞患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灯盏花素,每日20ml一次静滴,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血塞通0.4g,每日一次静滴,以血粘度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作为观测指标,观察结果提示治疗组病人血粘度改善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因而认为灯盏花素具有降低血粘度,改善缺血脑组织血运,防止再灌注神经元损伤和脑保护双重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治疗脑梗塞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灯盏花素注射剂是单方纯中药注射剂,近年来被应用于临床.本文将5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灯盏花素,每日20 ml一次静滴,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 ml,血塞通0.4 g,每日一次静滴,以血粘度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作为观测指标,观察结果提示治疗组病人血粘度改善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因而认为灯盏花索具有降低血粘度、改善缺血脑组织血运、防止再灌注神经元损伤和脑保护双重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治疗脑梗塞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血液安全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血液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为实现公众和政府提出的供血“零风险”愿望 ,需要建立有效的血液预警系统 ,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控制 ,采取综合手段逐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血液预警系统是通过由一系列共同认可的程序 ,来完成对临床输血的指导与应用 ,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追踪、鉴定与处理的血液监控与管理系统[1] 。建立血液预警系统 ,从血液的采集到受血者追踪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预警 ,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数据收集、储存、分析与处理 ,找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  相似文献   
6.
两种CPG血小板聚集试验在血小板捐献者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阳离子没食子酸丙酯(CPG)为血小板激活剂的血小板聚集实验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筛查应用中的可行性,并对血小板聚集仪法和薄片法(SPAT)进行比较。方法(1)以CPG为血小板激活剂,分别用血小板聚集仪法和薄片法测定30名自愿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和服药24h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以确定服药与否的临界值;(2)应用血小板聚集仪法和薄片法同时检测483例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调查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功能缺陷的发生率。结果(1)服用阿司匹林的自愿者服药24h后,CPG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聚集仪法)均显著降低,尤以180s时的血小板聚集率减低最为显著,由服药前的45.4%±9.5%降低为10.1%±5.0%(P<0.001)。23例自愿者服药24h后血小板聚集时间(薄片法)显著延长,由服药前的(64.5±13.9)s延长为(178.8±16.3)s(P<0.001)。血小板功能缺陷的临界值(cutoff)确定为:血小板聚集仪法为测定时间180s时的血小板聚集率小于20%;薄片法为血小板聚集时间≥150s;(2)483例血小板捐献者中,血小板聚集仪法检出血小板聚集功能不良者25例(5.18%);薄片法为5例(1.03%)。结论以CPG为激活剂的血小板聚集实验能有效检出阿司匹林服药者或其他因素导致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不良者,适用于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小板功能筛查,以血小板聚集仪法优于薄片法。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病人的用血安全 ,建立适合于血站对HCMV病原检测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技术 ,结合本实验室具体条件检测HCMV的 pp6 5 ,细胞计数 (6 - 8)× 10 6/ml,取量 2 0 μl,涂片油镜镜检5 0 0 0 0个细胞。结果表明 :在 10 3人份样本中 ,阳性标本为 10例 ,阳性率为 9.71% ,对 10名阳性人中的 2人进行第 2次pp6 5的监测 ,结果均为阳性。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有效 ,完全适合于血站系统对献血者的HCMV进行病原学检测 ,有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