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6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的春天,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使我们中华民族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北京小汤山医院的解放军医务工作者们作出了非凡的业绩.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自 2003年 4月 25日起,全军先后从13个大单位的 114所医院紧急抽调了 1 383名医务工作者赶赴北京小汤山医院,参加北京市"非典"患者的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 (L PC)对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BASMC)增殖的影响及丹酚酸 B和欧芹素乙的抑制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 BASMC,用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结果  L PC在 2 .5× 10 - 9~ 2 .5× 10 - 6 g/ L 剂量依赖性地促进 BASMC增殖 ;丹酚酸 B(1× 10 - 9~ 1× 10 - 6 mol/ L)和欧芹素乙 (1× 10 - 7~ 1× 10 - 3m ol/ L)浓度依赖性地抑制 L PC的作用。结论  L PC可促进 BASMC增殖 ,丹酚酸 B和欧芹素乙可抑制 L PC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杀莠素A对兔软骨细胞增殖和产生NO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杀莠素A对IL-1抑制软骨细胞增殖和诱导NO产生的作用。方法:IL-1单独或与杀莠素A共育于软骨细胞,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软骨细胞增殖,Griess法测定NO的产生。结果:IL-1抑制软骨细胞增殖,杀莠素A剂量依赖地逆转IL-1的作用。杀莠素A还能剂量依赖地抑制IL-1诱导软骨细胞产生NO。结论:杀莠素A逆转IL-1换制软骨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NO介导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福建省肿瘤医院均获随访的94例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CL-6、MYC、CD10及MUM-1蛋白的表达,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MYC和BCL-2基因的异常;探究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94例患者中,BCL-2、BCL-6、MYC、CD10及MUM-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5.53%(71/94)、58.51%(55/94)、52.13%(49/94)、15.96%(15/94)、34.04%(32/94)。MYC基因异常检出率为20.93%(9/43),BCL-2基因异常检出率为44.00%(22/50),2种基因异常均为多拷贝;MYC与BCL-2基因同时异常者2例(2.13%)。94例患者3年中位生存时间为21.79(2-36)个月,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98%和64.89%。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ECOG评分≥2、国际预后指数(IPI)分级增加、BCL-6蛋白阳性表达、MYC和及BCL-2基因同时异常均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COX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发现,IPI分级、ECOG评分及治疗方法均是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IPI分级、ECOG评分及治疗方法对DLBCL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较大,化疗联合放疗或手术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小汤山医院SARS患者用药过程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制定和下发合理用药手册,成立临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等方式指导合理用药,跟踪随访并实时收集所有不良反应报告.采用WHO不良反应分级、分类标准,参考解放军总医院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原始数据,回顾性系统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规律.结果小汤山医院680例SARS患者中,共发生药品不良反应193例(251例次,男性87例,女性106例),发生率28.38%.女性和老年SARS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和青年患者;重症和原有糖尿病的SARS患者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大剂量和合并用药更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激素类药物是本次SARS治疗中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而且注射剂比各种口服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本次发生的各种药品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血液系统异常、胃肠系统异常和内分泌异常.结论 SARS药物治疗涉及品种多、剂量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SARS治疗需慎重使用激素类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抗病毒治疗的前提下应用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化疗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sAg+)淋巴瘤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1年6月病理确诊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伴HBsAg阳性的3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8例,中位年龄47(21-83)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早期有7例患者未进行抗病毒治疗,另32例患者每日口服拉米夫定100mg或恩替卡韦500μg,化疗后定期监测HBV-DNA。结果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淋巴瘤107例。其中HBsAg阳性者39例,占36.4%。病毒高拷贝数8例(HBV DNA>104copy.mL-1),未抗病毒治疗的病人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57.1%,有4例出现急性暴发性肝衰竭,3例死亡(死亡率高达42.9%),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有32例,有12例出现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37.5%,明显低于未抗病毒治疗者,抗病毒治疗的32例中包括乙肝大三阳6例及病毒高拷贝数8例(4例乙肝大三阳),乙肝大三阳中有4例发生肝功能损害,病毒高拷贝数患者中有4例出现肝功异常,大多为Ⅰ~Ⅱ度肝功能损害。结论在有效抗病毒及激素减量使用的同时,密切监测乙肝DNA,并严格遵循抗病毒药物的停药时间,HBsAg阳性淋巴瘤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丹芩滴丸由丹参和黄芩等经提取加工制备而成,具有抗菌、抗炎和镇痛等作用,临床用于耐青霉素、红霉素、金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乙类链球菌和绿脓杆菌等感染所致的外耳道炎、外耳道疖肿、中耳炎等。黄芩苷、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为丹芩滴丸中抗菌、抗炎的活性成分。因此本实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丹芩滴丸中黄芩苷、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方法。1仪器与试药高效液相色谱仪:含2800液相色谱泵,7215型手动进样器,B IO-D IM EN SION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检测器(美国B IO-RAD公司);TL 9900色谱数据工作站(北京泰乐公司)。黄芩苷对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 (L PC)对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BASMC)增殖的影响及丹酚酸 B和欧芹素乙的抑制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 BASMC,用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结果  L PC在 2 .5× 10 - 9~ 2 .5× 10 - 6 g/ L 剂量依赖性地促进 BASMC增殖 ;丹酚酸 B(1× 10 - 9~ 1× 10 - 6 mol/ L)和欧芹素乙 (1× 10 - 7~ 1× 10 - 3m ol/ L)浓度依赖性地抑制 L PC的作用。结论  L PC可促进 BASMC增殖 ,丹酚酸 B和欧芹素乙可抑制 L PC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我院医务人员接种H1N1流感疫苗的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9年11-12月接种H1N1流感疫苗的249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接种人员一般情况、注射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出现时间、持续时间、转归等,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9例接种者中发生不良反应64例,发生率为25.70%。不良反应表现以全身反应为主,主要有发热、头晕、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男女接种者发生率分别为17.31%(9/52)和27.92%(55/197)(χ2=2.4303,P〉0.05),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6563,P〉0.05)。不良反应症状普遍较轻或中等,大多数患者均能自愈(59/64),少数经过对症治疗痊愈(5/64)。结论:H1N1流感疫苗总体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集我院药库2009-2011年中药注射剂相关信息,采用金额排序法、用药频度(DDDs)排序法、日均费用(DDC)和排序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2009-2011年中药注射剂的年销售金额分别是1160.40、1526.93、1692.73万元,2010年增幅31.59%,2011年增幅10.86%。3年内,中药注射剂年销售金额占当年全部中成药总销售金额的份额维持在30%左右,抗肿瘤药年销售金额增幅最大,接近8%。消癌平注射液年销售金额3年均排名第1,分别是212.34、296.33、369.34万元。DDDs较大的主要是活血类中药注射剂;而抗肿瘤药则相反。结论:我院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总体较合理,但抗肿瘤类需要适当控制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