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9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新型双球囊导管经皮选择性隔离肝脏灌注化疗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制双球囊导管经皮选择性隔离肝脏灌注化疗的隔离效果。方法12只成年猪随机分为两组:HAI组6头,进行常规经肝动脉灌注化疗;PSIHP组6头,利用自制双球囊导管经介入放射学方法行经皮选择性隔离肝脏灌注化疗结合血液灌流。化疗药物选用5-FU,分别检测肝静脉及外周血液中的血药浓度峰值,了解球囊隔离肝脏效果。结果HAI组肝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浓度峰值分别为4658.420±433.204mg/L和1676.140±226.933mg/L,PSIHP组为5321.711±517.318mg/L和65.735±6.425mg/L。两组外周静脉血浓度峰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自制新型双球囊导管能有效隔离肝脏,是一种理想的隔离肝脏灌注化疗的球囊导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制双球囊导管在经皮选择性肝脏隔离灌注化疗(PSIH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实验猪12头,利用介入放射学方法进行双球囊导管选择性隔离肝脏灌注化疗结合血液灌流。化疗药物选用5-FU。比较灌注及未灌注区域肝细胞形态和凋亡指数。结果灌注区域肝细胞损伤明显,肝细胞凋亡指数(51.82%±5.34%)明显高于未灌注区域肝细胞凋亡指数(4.12%±0.84%)(P<0.01)。结论自制新型双球囊导管能有效隔离肝脏,对未灌注区域肝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是一种理想的隔离肝脏灌注化疗的球囊导管。  相似文献   
3.
超细纤维乳管镜引导下乳管内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探讨超细纤维乳管镜引导下乳管内肿瘤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2例乳头溢液进行乳管镜检查,其中乳管内发现肿瘤者行手术治疗。利用乳管镜冷光源的皮肤透照点定象限,乳管扩张器探针定乳管走行方向,亚甲蓝染色定乳管末梢的分布。结果78例导管内发现肿瘤:单发性乳头状瘤68例,乳头状瘤病5例,导管内癌5例。28.2%(22/78)的病灶位于总导管,48.7%(38/78)位于导管Ⅰ级分支,17.9%(14/78)位于Ⅱ级分支,位于Ⅲ级和Ⅳ级分支病灶仅占3.8%(3/78)和1.3%(1/78)。病灶距乳头开口的平均距离为2.5cm(1~5cm)。7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证实:65例乳头状瘤,8例乳头状瘤病,5例为导管内癌。乳管镜诊断符合率:乳头状瘤96%(65/68),乳头状瘤病100%(5/5),导管内癌100%(5/5)。单纯导管切除术65例,区段切除术8例,保乳根治术3例,改良根治术2例。结论通过光、针、色三位一体的方法定位以最小的切除范围达到最准确的切除目的,实现乳管内肿瘤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B超引导细针穿刺活检手术(UG-FNAB)对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患者的作用与效果。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100例乳腺癌病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2—8月,对所有患者都开展B超、UG-FNAB等各项检测,把病理诊断当作参照,观察比较其结果。结果 UG-FNAB在运用到对ALNM患者实施诊断后,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依次为65.85%(27/41)、100.00%(59/59)、86.00%(86/100)、100.00%(27/27)、83.56%(61/73),与病理诊断最后结果间所具有的一致性一般(P 0.05)。结论对于ALNM患者来说,在运用UG-FNAB后,对比B超而言,能够得到十分良好且确定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戎  谢莎  王先明 《山西临床医药》2009,(14):1677-1678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瘘管治疗乳腺导管瘘的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8年1月,我院对40例乳腺导管瘘进行手术治疗。瘘管连同周围部分腺体切除35例,3例行瘘管所在象限腺体切除,2例行半乳切除。34例一期缝合,6例敞开换药。结果:40例随访3个月~6年,平均3年,一期缝合的34例中有5例复发,经敞开换药后治愈,余35例均一次性治愈。结论:瘘管切除术是治疗乳腺导管瘘的基本手术原则,在减少复发的前提下,为保持乳房外形的美观及缩短住院时间,尽量予以一期缝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P-gp基因的突变与其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MTT法检测52例临床乳腺癌标本对四种抗癌药物的敏感性,PCR扩增P-gp基因中最常发生突变的250个碱基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根据SSCP的结果,挑取12个样本,将其核苷酸序列与野生型P-gp基因进行比较。结果52例乳腺癌组织中有8例对4种抗癌药物都敏感;对1种抗癌药物耐受的有19例,只有1例P-gp基因发生点突变;对2种抗癌药物耐受的有16例,其中有2例P-gp基因发生了点突变;对3种抗癌药物耐受和4种抗癌药物耐受的乳腺癌组织分别是7例和2例,它们的P-gp基因都发生了点突变。在这12例标本中,891gly(GGC→GAC)asp突变为5例,1145位his(CAC→TAC)tyr的突变为7例。结论P-gp基因突变介导乳腺癌的多药耐药,P-gp基因产物891位gly(GGC→GAC)asp和1145位his(CAC→TAC)tyr的突变与乳腺癌多药耐药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加术后放、化疗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I、II期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房的肿瘤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除术患者40例(保乳组),同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40例(对照组),术后早期予以全身化疗、全乳腺区放疗和(或)内分泌治疗。结果全部病例中位随访53个月,保乳组中无局部复发者,对照组局部复发1例;保乳组和对照组的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2%(33/35)和88.0%(22/25),P=0.9878;94.1%(32/34)和87.5%(21/24),P=0.9980;远隔脏器转移率分别为7.5%和5.3%,P=0.9794。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侧乳房外形的优良率达96.2%。结论早期乳腺癌采用保留乳房手术加术后放、化疗综合治疗,疗效与根治术相似,美容效果好,可作为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强饮食食品的卫生管理,防止因食品生产经营人员肠道带菌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我们于1987年2~12月对成都市食品生产经营人员进行了肠道带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标本来源以饮食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集中体检时采集粪便为主。取样用肛拭法。检验方法按肠道带菌检验常规进行,样品接种SS琼脂平板和SF增菌液,并转种三糖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树突状细胞瘤苗对自体CIK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树突状细胞瘤苗(DCs)对自体CIK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取诱导7d的活化DCs瘤苗和诱导7d的自体CIK细胞混合培养(DC—CIK细胞),同期自体CIK细胞为对照组。检测2、8、14d的DC—CIK细胞CD3与CD56表型、培养上清液IL.12的水平及测定混合培养8d时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效应。结果混合培养14d的DC-CIK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1),但CD3和CD56表型无显著变化(P〉0.05)。DC—CIK细胞对MCF-7乳腺癌细胞的特异性溶解率和细胞毒活性均高于CIK细胞(P〈0.01):CIK细胞强烈刺激DCs分泌IL-12.混合培养2d时,DCs的IL-12p40分泌水平达到高峰。结论乳腺癌DCs瘤苗与自体CIK细胞混合培养后(DC—CIK细胞),进一步促进了DCs的成熟并增强了CI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术后康复操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自行设计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应用的康复探,并撂讨其使用效果.方法 设计康复探,并根据135例乳腺癌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创面大小,按照恢复日程实施个体组合锻炼计划,按疾病恢复的不同阶段分别指导患者锻炼患肢,并每周测量患肢肩郝功能恢复情况.出院后每月测量1次,直至功能完全恢复,回顾性调查68例未行康复训练的乳腺癌患者患上肢功能情况,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13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对康复探使用满意,功能恢复良好,无不良反应发生,术后康复操能有效改进术后患肢的外展、前屈、后伸、手指爬墙功能,两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针对患者个性特点的康复探锻炼计划有利于乳腺癌术后患者肩部功能的恢复,可明显改善上肢功能障碍,有利于调节患者心理,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