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远期疗效。方法对52例(68眼)经荧光素血管造影诊断为CSC者进行半导体激光光凝渗漏点,同时对126例(142眼)不愿行激光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行传统药物治疗,一组进行醋氮酰胺口服治疗,并对患者进行追踪观察3—24月。结果激光治疗组全部在2—8周内痊愈,其中视力恢复至l+0以上者46例(58眼),视力维持治疗前不变者6例(10眼)。光凝治疗后无复发病例。醋氮酰胺治疗组59例(64眼)中。有42例(46眼)在8~24周内趋于稳定,17例(18眼)视力无明显改善或下降,12眼复发形成永久性损害。传统药物治疗组67例(78眼)中,有47例(55眼)视力在9—20周视力趋于稳定。20例(23眼)视力无明显改善或下降,14眼复发形成永久性损害。结论半导体激光光凝渗漏点能明显缩短CSC的病程,改善视力。醋氮酰胺治疗与传统药物治疗组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少关节型)(JIA)患儿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法及流式细胞仪对23例JIA患儿和26例健康儿童外周血CD4 CD25 、CD4 淋巴细胞亚群的细胞比率进行检测。结果JIA(少关节型)患儿外周血CD4 CD25 细胞的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6.44±1.27)%比(8.23±1.33)%,P<0.05],且CD4 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3.64±7.63)%比(46.79±5.02)%,P<0.05]。结论外周血CD4 CD25 细胞和CD4 细胞参与了JIA(少关节型)的发病。  相似文献   
3.
自从博耶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教学学术”这一术语以来,教学学术成为研究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维度?教学学术是一种由学科教育性知识表征的学术?大学教学学术思想的引入有利于强化大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明晰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成长的阶段,并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成长的途径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王蓓  曾华松  熊小燕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7):2035-2036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过敏原特异性lgE抗体及血清总IgE的水平,了解过敏性紫癜过敏原的组成,为临床寻找病因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对134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及血清总IgE水平进行检测,其中皮肤型46例、腹型48例、关节型29例、肾型11例.结果:134例中血清总IgE阳性(>50IU/mL)81例,占60.4%.34种过敏原中最多见的是屋尘螨(9/134)、粉尘螨(9/134)、蟑螂(4/134)、家尘(3/134)、牛肉(3/134)、棉花(3/134)、混合豚科(3/134)、蛤(2/134)、蟹(2/134)、牛奶(2/134)、鸡肉(2/134)、狗毛(2/134)、芝士(1/134)、虾(1/134)、贝类(1/134)、蘑菇(1/134)、猫毛(1/134).结论:酶联免疫分析法对过敏性紫癜进行血清过敏原检测,发现尘螨为过敏性紫癜较为常见的过敏原,食物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关系不大,为临床寻找相关过敏原以防反复发作提供试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小儿川崎病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52例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缓解期及28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VEGF含量,并将KD患儿分为有冠脉损伤(CAL)组与无冠脉损伤(NCAL)组.结果 KD患儿组急性期和缓解期的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31.26±75.31)pg/ml,(127.67±63.17)pg/ml比(43.94±19.58)pg/ml,P<0.01];NCAL组急性期VEGF水平明显高于CAL组[(269.99±69.33)pg/ml比(184.10±52.48)pg/ml,P<0.01],缓解期NCAL组血浆VEGF含量下降值显著大于CAL组;KD患儿组急性期血浆VEGF水平与血清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r=-0.604,P<0.01).结论 VEGF参与了川崎病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持续不降的VEGF可能与KD发生了冠脉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systemic onset i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OJIA)患儿治疗过程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 cells)CD16+56+比率、骨髓细胞形态学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在提示病情发展、改善预后方面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30例SOJIA病例,分析治疗早期及联合治疗后多项炎症指标、外周血NK cells CD16+56+比率、骨髓细胞形态学动态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儿中10例病情反复难治者,均出现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升高,9例外周血NK cells CD16+56+比率降低,8例骨髓细胞形态学发生变化(4例发现异形淋巴细胞,4例有吞噬现象).及时采用强联合治疗方案后,8例病情得到控制,2例进展为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结论:SOJIA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指标非特异性指向,治疗中同时警惕NK cells CD16+56+比率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等变化,及早采用个体化强联合治疗方案,是阻止病情发展,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634G/C基因多态性与汉族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00例过敏性紫癜(HSP)汉族儿童进行VEGF -634G/C基因型分析,其中包括合并紫癜性肾炎50例(HSPN 组),无合并肾炎者 50例(单纯HSP组)。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汉族儿童作为对照组。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浆VEGF水平。结果:HSPN组VEGF-634CC基因型(32%)和C等位基因频率(56%)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和33%)及单纯HSP组(分别为10%和35%,P<0.01)。HSP患儿中,CC基因型者肾炎的发生率比GG基因型者明显增加,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76% vs 31%,P<0.01)。CC基因型者血浆VEGF水平(180.5±40.7 pg/mL)较CG(145.2±48.3 pg/mL)及GG (101.5±26.5 pg/mL)基因型者显著上升,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EGF-634G/C基因多态性与儿童HSPN的发生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儿童HSPN的易感基因。[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6):417-421]  相似文献   
8.
急性四氯化碳致大、小鼠肝损害程度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对四氯化碳所致大、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生化改变及肝脏形态特点。方法:分别给与Wistar种大鼠和昆明种小鼠不同剂量CCl4,测定血清ALT、AST,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CCl4急性肝损害小鼠血清ALT、AST明显高于大鼠,大鼠肝脏病理改变主要以小叶中心肝细胞气球样变为主,可见细胞脂肪变性,水样变性及少量肝细胞坏死等,小鼠主要以小叶中心肝细胞坏死为主,偶见浊肿、脂变、出血等。结论:经口一次给予CCl4,大、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形态改变均存在较大差异,小剂量(40mg/kg)CCl4引起小鼠肝脏损害程度明显高于大鼠,表明可能小鼠对CCl4较为敏感,CCl4所致肝损害程度与动物种属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本院51例住院患儿SLE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以肾损害(84.3%)、发热(70.6%)、皮疹(68.8%)、淋巴结肿大(41.2%)较常见.实验室检查以ANA( )(92.0%)、补体降低(90.0%)、ESR升高(84.0%)、贫血(83.6%)较常见.病情活动性(SLEDAI积分)以轻至中度活动为主.结论:儿童SLE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应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早期确诊,避免误诊,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0.
叶红  高岩  熊小燕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2):3939-3940
目的:加深对儿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与病理特点的认识。方法:对9例儿童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上多表现为肾炎性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为主,血尿常见,尿蛋白、血肌酐水平和肾小管间质受损程度是影响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预后的重要因素。口服常规激素无效,采用甲基泼尼松龙配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总有效缓解率78%,完全缓解4例(44%),部分缓解3例(33%),无效2例(22%)。结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是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预后差,危险性高,早期开展和重视肾活检,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改善病情、延缓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