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30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成体干细胞的研究目前以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为主,但取材困难,获得率低等不利因素使其临床应用受限.继BMSC之后,脂肪源干细胞(ADSC)成为当今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又一热点,美国的ZUK及日本的Mizu-no等研究小组对此做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预后相关因素,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方法:对本院就治的9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期,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生存期的差异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2、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8%和51%,5年CSS为55%。单因素分析表明,影响NHL的预后因素主要为Ann Arbor分期、B组症状、LDH、IPI预后指数和年龄。国际预后指数,低危(0~1分)、中低危(2分)、高中危(3分)和高危(4~5分)5年生存率分别为60%、62%、42%和33%。从不同分期治疗方法分析预后,Ⅰ、Ⅱ期全组病例单纯手术、单纯化疗和综合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9%、72%和68%.综合治疗、单纯化疗生存率优于单纯手术组。Ⅲ、Ⅳ期全组病例单纯手术、单纯化疗和综合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0%、35%和60%,综合治疗、生存率优于单纯化疗。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长期生存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合理检测、调控相关因素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不同治疗方法可影响患者的预后.合理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鼠毒药中毒导致凝血异常的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根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考虑诊断为"毒鼠药中毒致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19例患者,采用维生素K140~6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内作静点滴注射,每日1次。病重者增加维生素K1用量,必要时补充凝血因子或输注维生素C和氢可,对中、重度贫血,组织缺氧症状重者输注红细胞悬液。观察患者凝血功能及出血症状的变化情况。好转后改维生素K110~20mg肌注,每日1~2次,治疗2~6个月,随访半年。结果 1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凝血异常,给予维生素K1等治疗后19例全部治愈。结论抗凝血性杀鼠剂中毒以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但对散发病例应注意鉴别,以免误诊,用维生素K1治疗是特效解毒药。  相似文献   
4.
背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白血病异常基因的检测中,但对于应用此项技术比较化疗与移植后疗效的研究尚未见大量报道。 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化疗与移植后白血病患者的监测效果。 方法: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二科2009-10/2010-10收治的白血病患者44例,收集标本85份。按照各自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案,分为治疗前组,普通化疗组,特殊药物治疗组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特殊药物治疗组包括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患者。 结果与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诊断与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方面较染色体核型分析更为精确;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特殊药物治疗组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阳性细胞百分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组和普通化疗组(P < 0.01),但特殊药物治疗组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与移植后1个月荧光原位杂交结果不具有相关性(P > 0.05);移植后1个月、1~6个月、6个月以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准确而有效的动态检测移植后患者的染色体变化情况,评价患者疾病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血小板显著增多为首发表现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应用细胞涂片观察形态学;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常规染色体检测细胞遗传学变化。结果血小板显著增多为首发表现的CML是一组具有独特临床和生物学特点的疾病,表达bcr/abl融合基因,可进一步向CML加速期、急变期演变,应早期进行积极干预。结论对血小板显著增多的患者应及时进行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及早鉴别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与PAIg,评价其在IT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PAIgG、PAIgA、PAIgM;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技术检测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IIb/IIIa和GpIb/IX。结果PAIg在ITP组灵敏度为80%,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为63.3%.MAIPA法检测抗GPIIb/IIIa和GPIb/IX,在ITP组中的灵敏度分别为53.3%和30%;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中除1例GPIb/IX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两组检出率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PAIg的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较差;抗血小板特并性抗体灵敏度虽较低,但特异性很高,可鉴别ITP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可成为ITP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发现,脂肪源干细胞具有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样的贴壁和形成成纤维样克隆特性,并具有向骨、脂肪、软骨等多系分化的能力。 目的:比较C57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方法:在无菌的条件下分别从C57小鼠的脂肪和骨髓中获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并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进行细胞形态、表面标记、生长动力学分化潜能测定和Notch信号相关基因的检测。 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相似,第3代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CD29、CD105、Sca-1,不表达CD34、CD133,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表达CD45;生长曲线和细胞克隆分析显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快;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向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更易向成骨诱导;Notch 相关基因检测显示脂肪源干细胞的 Jagged-1表达水平明显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而 Hes-1的表达水平脂肪源干细胞明显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水平。提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扩增能力更强,更易向成骨分化,可能与Hes-1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低温冻存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关于冻存后其造血支持能力变化的报道甚少。目的:比较冷冻前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支持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造血集落生成的能力。方法:分别将冷冻前后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3代,经2.5g/L丝裂霉素C处理制备为细胞滋养层,与成人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共培养。体外培养至35d应用甲基纤维素法检测造血干/祖细胞集落的增殖状态。结果与结论:冷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集落形态、大小上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未冷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相似,3者均比空白组集落数量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未冷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相比,冷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集落数更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结果说明冷冻前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髓单个核细胞均有造血刺激作用,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冷冻后的造血支持作用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在筛查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500例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进行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及细胞形态学检查,分析两种检测方法联用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在对幼稚细胞、异常血小板及异型淋巴细胞筛查时,血细胞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白细胞减少、核左移及红细胞异常筛查时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 0.05).在筛查IM、ALL、CML及MM时,血细胞分析仪、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病理检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筛查ANLL、TH、ML及EO时,三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可有效筛查血液系统疾病,具有较广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背景:小鼠脂肪源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以及成骨诱导前后造血调控因子表达的报道甚少。目的:观察小鼠脂肪源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以及成骨诱导前后造血调控因子分子水平的表达。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获得雄性C57BL/6小鼠脂肪来源的细胞,传代培养至第3代,分别进行成脂与成骨细胞诱导。结果与结论:小鼠脂肪来源的细胞体外培养呈梭形贴壁生长,可稳定传代。细胞表面标志CD29表达率强阳性,CD34表达率较低,CD106、CD49d低表达。成脂及成骨细胞诱导均为阳性。造血调控因子β-连环蛋白表达量最高,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和神经钙黏素次之,其余干细胞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配体jagged1、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均为低表达。结果证实,小鼠脂肪来源的细胞为脂肪源干细胞,其成骨诱导前后的造血调控因子均有表达,但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