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院感管理查房模式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旨在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在做好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基础上,开展院感管理联合查房,比较2018年与2019年实施前后医院感染控制评价指标的变化及管理成效。结果 干预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与正确率、微生物标本采集合格率、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医院感染发生率、手术切口感染率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率、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CU的CRBSI与CAUTI感染发生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以院感科主导的MDT院感管理查房模式,能达到部门协同、专业互补之目的,院感评价指标改善明显,管理成效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在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时,应用高流量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从中选择80例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无创通气和观察组高流量通气。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等血气指标,用于评价其效果,此外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等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无显著差异,经过分组治疗后两组均出现一定程度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改善数值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口腔干燥程度基本相近,分组治疗后对照组明显变差,且组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流量通气治疗对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各项情况,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对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AHRF)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该院呼吸内科收治的AHRF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低流量氧疗,吸氧浓度25%~30%,每日维持16h,检测患者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频率、结膜水肿、血气分析等情况,若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则经鼻持续正压通气,直至纠正低氧血症。严重的患者改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观察组40例,鼻导管氧疗,流量3~8L/min,氧浓度维持在30%左右,维持血氧饱和度90%左右,维持整个呼吸周期内气道压力正压,再采用输液泵持续间断湿化治疗,速度4~6mL/h,最大不超过10mL/h,维持时间每日≥5h。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指标,患者及家属的评价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转机械通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吸氧时间、低氧血症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耐受、浓痰、鼻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吸氧舒适性、责任护士护理操作难易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FNC治疗AHRF可使患者获益,降低机械通气风险,快速纠正低氧血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升患者的舒适性,减轻护理操作的负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