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润娣  曹翠好 《吉林医学》2010,(24):4189-4190
目的:了解访谈对住院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的作用。方法:随机抽样160例住院女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专业护士对患者一对一访谈,1个月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访谈后住院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因子分和总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访谈对解除住院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有显著作用,对改善病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索促进相关工作的干预措施,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拦截法对前来接种疫苗的流动儿童家长进行包括干预需求、疫苗使用、传染病知识等基线调查,随后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短片、举办知识讲座等方式实施健康干预。干预后使用相同的问卷再次进行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并在项目实施前及实施1年半后对辖区流动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二类疫苗的接种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接受问卷调查的530名对象中,91.7%的人群表示有了解预防接种知识的需要;67.5%的人希望是在孩子刚出生时获得相关知识;干预前后对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知晓率由24.2%提高至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08,P〈0.05)。辖区流动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一类疫苗)的全程接种率从71.46%提高至9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87,P〈0.05)。二类疫苗的接种率也显著提高。结论流动儿童家长普遍对免疫规划健康教育有需求,开展免疫预防知识宣传,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参与免疫预防的自觉性、主动性,是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索促进相关工作的干预措施,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拦截法对前来接种疫苗的流动儿童家长进行包括干预需求、疫苗使用、传染病知识等基线调查,随后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短片、举办知识讲座等方式实施健康干预。干预后使用相同的问卷再次进行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并在项目实施前及实施1年半后对辖区流动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二类疫苗的接种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接受问卷调查的530名对象中,91.7%的人群表示有了解预防接种知识的需要;67.5%的人希望是在孩子刚出生时获得相关知识;干预前后对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知晓率由24.2%提高至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08,P<0.05)。辖区流动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一类疫苗)的全程接种率从71.46%提高至9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87,P<0.05)。二类疫苗的接种率也显著提高。结论流动儿童家长普遍对免疫规划健康教育有需求,开展免疫预防知识宣传,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参与免疫预防的自觉性、主动性,是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健康教育对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健康教育对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影响。采用健康教育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定期干预3年,并与10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复发率、服药依从性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病人出院后每半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每半年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健康教育对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院外延续护理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院外延续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为开展院外延续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出院时均接受精神科常规治疗、护理及出院指导,随访1年。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分两个阶段实施院外延续护理干预,对照组不作干预。记录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疾病复发和再就业情况,在患者出院后半年及1年两个时段,采用简明精神症状量表(BPR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其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患者有39例能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对照组为26例;研究组患者有7例复发,对照组有17例;研究组患者有13例已就业,对照组有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分别为5.673,5.208,5.551;P〈0.05);院外延续护理开始前,研究组患者BPR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外延续护理实施后,研究组患者BPRS评分总分为(54.34±6.608)分,高于对照组(43.63±5.4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49,P〈0.01);研究组患者1年后EQOLI-74评分为,躯体功能(62.14±7.16)分、心理功能(61.54±7.14)分、社会功能(60.42±5.28)分,均高于对照组(62.14±7.16)、(61.54±7.14)、(60.42±5.2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304,3.259,3.959;P〈0.01)。结论院外延续护理能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减缓患者的功能衰退,减少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实施院外延续护理的效果,为开展院外延续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在患者出院后,采用个别和集体家庭干预的方法,向其家属宣传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强化家庭健康教育,指导家属多关心安慰患者,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干预前后对家属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精神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测试,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测试。结果实施院外延续护理干预前后,家属SCL-90各因子分和精神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各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生活质量除生理领域、精神支柱外其它各项目均明显地提高(P〈0.05或P〈0.01)。结论院外延续护理干预改善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提高了家属的认知水平和对患者的照顾技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社区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2组患者出院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干预组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对照组不做其他干预。对2组患者随访2年,采用Et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DLI-74)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患者GQOLI-74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DL的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DSS的社会功能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社区护理干预有助于增进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减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功能衰退,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健康教育对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影响.采用健康教育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定期干预3年,并与10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复发率、服药依从性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病人出院后每半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每半年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健康教育对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致残率的慢性迁延性疾病,其受损的社会功能及精神残疾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社区干预可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降低社会功能残疾,减轻家庭及社会的压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康复[2,3]。为了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患者生活质量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的方法并分析其效果。方法对70例处于恢复期的流浪精神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训练。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NOSIE)综合评定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对患者实施自我管理1年后,PANSS 和 NOSIE 量表各因子得分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表现社会能力、个人整洁、迟缓等因子,差异更显著(P<0.001)。结论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自我管理训练,自我管理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