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脑胶质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通过阐述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影响其发生免疫逃逸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2.
压力罐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进口食品中的总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食品中的重金属元素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为了对进口食品中总汞的测定方法进行研究,运用压力罐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代替传统的测汞方法,该法简便、经济、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准确性好。汞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60ug/L,检出限为0.05ug/L。对13种进口食品中总汞的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0.25~121.3%。用本方法测定标准参比物质,准确性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3.
4.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研究蛋白质问相互作用的重要遗传学方法之一,然而传统的酵母双杂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分离的泛素系统(split-ubiquitin system)作为一种新型的不依赖转录激活机制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原理是通过待检测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突变的、分离的泛素分子N端和C端部分融合,通过泛素专一的蛋白酶UBP的识别使报告蛋白解离入核,激活报告基因表达。该系统被研究的蛋白质问的相互作用不在局限于核内,更适合于发生在胞膜或胞质中的相互作用研究,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遗传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与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七年制办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医科大学自1988年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已经10年,探索文、理、医结合,与综合性大学合作培养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已有两届。1998年开始与武汉大学联合培养了九八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0人。考虑到交通方便,1999年与本市国防科技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七年制的协议。该校承担了九九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4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我们的做法是:(1)综合性大学受湖南医科大学委托承担湖南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B病毒BRLF1基因(EBV-BRLF1)表达量及血清EB病毒Rta/IgG(EBV-Rta/IgG)抗体浓度在鼻咽癌(NPC)早期诊断、临床分期中的意义。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量89例NPC组织的EBV-BRLF1基因表达量,采用EBV-Rta/IgG定量抗体试剂盒检测228例血清的Rta/IgG抗体浓度,分析它们与NPC早期诊断、临床分期的相关性。228例血清包括NPC组89例、鼻咽部慢性黏膜炎病例(高危组)19例和同期健康人群120例。结果 89例NPC组血清的EBV-Rta/IgG抗体浓度为(111.81±76.77)U/mL,灵敏度为75.3%(67/89),特异度为94.2%(131/139),诊断符合率为86.8%(198/228);19例高危组血清的EBV-Rta/IgG抗体浓度为(15.14±33.04)U/mL,120例健康体检组血清的EBV-Rta/IgG抗体浓度为(6.63±11.26)U/mL;各组间比较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BRLF1基因在NP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3.51%(47/74),中位表达量为8.53。NPC组中EBV-BRLF1基因表达量与N分期、M分期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与T分期差异有关(P=0.061),接近临界范围。血清EBV-Rta/IgG抗体浓度与N分期、M分期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在T分期组间比较中发现,T3期呈一定上升趋势,T2与T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 EBV-BRLF1基因在NPC组织中高度表达;EBV-Rta/IgG定量抗体试剂盒检测可以作为早期筛查NPC的临床指标之一;EBV-BRLF1基因表达量及血清EBV-Rta/IgG抗体浓度与NPC的N分期、M分期及临床分期无关,与T分期局部组织浸润呈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PCNA和survivin预测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PCNA和survivin作为鼻咽癌放疗敏感性预测的候选分子标志。方法应用自制的组织微阵列,结合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CNA和survivin在鼻咽癌放疗敏感者和不敏感者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对其作为预测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分子指标进行有效性评价。结果PCNA在鼻咽癌放疗敏感者和放疗不敏感者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1%(177/188)和63.4%(26/41),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4%(169/189)和56.1%(18/41),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PCNA作为预测鼻咽癌放疗敏感性分子指标进行有效性评价,结果其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31.7%,Youden指数为0.31,符合率为83.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2%和57.7%;而survivin的灵敏度为89.4%,特异度为43.9%,Youden指数为0.33,符合率为81.3%,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和47.4%。结论PCNA和survivin可作为预测鼻咽癌放疗敏感性正相关的候选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条件性基因敲除技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常用的敲除系统有环化重组酶/环化重组酶识别的特异性DNA序列系统、成髓细胞瘤基因转录因子重组酶/铁蛋白位点系统、四环素诱导系统、锌指核酸酶技术、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短回文重复序列/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基因系统。该技术能够定向地修饰和改造基因,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控制基因敲除,如今已发展成为研究脊椎动物成体中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该技术在小鼠中的应用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听骨链重建仍是治疗传导性聋的重要方法,多种生物材料被应用于听骨链重建,但都忽略了听骨植入后的血液供应,更未形成真正意义的骨组织。目的:观察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混合Ⅰ型胶原修饰β-磷酸三钙多孔支架植入豚鼠听泡内的血管化效果。方法:取豚鼠60只制作听泡内壁黏膜缺损创面,随机分组,实验组听泡内植入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混合Ⅰ型胶原修饰的β-磷酸三钙多孔支架,对照组植入Ⅰ型胶原修饰的β-磷酸三钙多孔支架,空白对照组植入β-磷酸三钙多孔支架,植入后1,2,3,4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表面情况,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支架内血管生成情况,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支架内新骨生成。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植入1周后内皮细胞大量生长,血管管腔形成,3周时达血管生长高峰并可见微孔间交通支形成;另两组2周时可见血管管腔形成,但无微孔间交通支形成,且实验组各时间段血管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3组支架表面及微孔内细胞黏附生长,形态基本一致。植入4周时实验组支架内成骨较其他两组明显。表明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混合Ⅰ型胶原修饰的β-磷酸三钙多孔支架在豚鼠中耳环境中能够有效实现血管化,促进支架内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