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多模式镇痛在肝癌肝部分切除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进行肝癌肝部分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术前常规麻醉诱导,术后连接电子镇痛泵进行镇痛,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措施基础上,于诱导前及手术结束时分别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并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泵镇痛的多模式预防性镇痛措施,观察两组病人的术后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肝癌肝部分切除术病人应用多模式预防性镇痛,可有效降低病人围术期的疼痛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建立局部性家兔肠系膜静脉血栓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军  索质君  何江云  柯琦  张志伟 《华西医学》2010,(10):1827-1830
目的探讨建立局部性家兔肠系膜静脉血栓(MVT)模型的方法。方法于2008年1月,将36只家兔随机均分为3组,肠系膜前静脉局部阻断加静脉分支注射凝血酶,A组80U/mL,B组40U/mL,C组注射生理盐水1mL。观测血栓形成时间、范围和周围静脉血D-二聚体(DD)变化。结果 A、B两组均可建立控制范围内稳定MVT模型,血栓形成时间分别为(15.6±2.0)min和(22.3±2.5)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A、B两组DD为(68.4±5.7)ng/mL、(72.7±6.4)ng/mL,血栓形成后为(209.0±24.0)ng/mL、(215.4±17.6)ng/mL,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不形成血栓。结论局部静脉阻断加凝血酶注射法可建立稳定和范围可控的MVT模型,建模前后血浆DD值有一定实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龄患者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龄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高龄(≥70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治疗组37例,采取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方案;对照组33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两组静脉完全再通率分别为10.8%(4/37)、 0(0/33),部分再通率为59.5%(22/37)、42.4%(14/33),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下肢水肿改善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明显凝血功能紊乱和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疗效高于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两者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粘贴法处理静脉曲张点式剥脱切口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100例单侧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点式剥脱术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分别以3M静脉输液固定护贴Ⅱ型粘贴法和普通丝线缝合法处理点式剥脱切口。结果粘贴法处理点式剥脱切口与普通丝线缝合法比较,切口愈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疤痕程度、患者满意度等均优于后者(P〈0.05);单个切口处理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粘贴法处理点式剥脱切口疗效可靠,应用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73岁,弥漫性红色丘疹、斑块10个月。躯干、上肢弥漫性鲜红色丘疹,大部分丘疹融合成斑块,边缘隆起,排列成环状,部分融合成网状。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真皮浅层见栅栏状肉芽肿形成,并见多核巨细胞形成,血管及附属器周围见散在淋巴细胞浸润;阿新蓝染色阴性。诊断:环状肉芽肿。给予口服阿维A胶囊、维生素E软胶囊,外用卤米松乳膏等治疗后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10至2015年收治的2例后肾腺瘤,采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61岁和41岁(平均年龄51岁)。2例术前B超及CT均诊断为肾脏占位。分别行肾部分切除术和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后肾腺瘤。病理学特点:肿瘤由均匀一致的小细胞构成,排列成密集腺泡状结构,灶区呈乳头状及肾小球样结构。肿瘤细胞无异型性,细胞质少,核圆形/椭圆形,未见核仁,核分裂未见。肿瘤间质多少不一,伴透明变性及小灶区钙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CK 和Vimentin阳性,EMA、CK7、CD34、CD56、Syn及CgA阴性。结论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原发性上皮性良性肿瘤,术前影像学检查不易与肾细胞癌等恶性肿瘤鉴别,确诊需进行病理检查,因此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IFAP)术中持续指压止血法的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选择性手术治疗IFAP的病例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经手术修补动脉破口治愈,术后并发症4例.术中持续指压10分钟止血与传统动脉解剖控制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等参数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IFAP手术推荐采取小切口显露加局部指压10分钟止血法控制出血,必要时辅以破口下方双线悬吊牵引止血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连接素-β(β-catenin)和雌激素受体(ER)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77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和171例其它良、恶性梭形细胞病变(包括结节性筋膜炎36例、浅部纤维瘤病11例、瘢痕疙瘩16例、增生性瘢痕10例、肉芽组织9例、滑膜肉瘤38例、神经纤维瘤13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2例,胃肠间质肿瘤10例、低度恶性黏液纤维肉瘤3例、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3例及平滑肌肿瘤10例)组织中β-catenin核阳性的表达,同时检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中ER-α、ER-β和Ki-67的表达.β-catenin、ER-α、ER-β表达水平按阳性表达率分级,表达率≥25%为高水平表达,表达率5%~25%为低水平表达,表达率<5%为阴性.结果 β-catenin高水平核阳性表达仅见于70.1%的韧带样型纤维瘤病(54/77)和6.3%的瘢痕疙瘩(1/16).在其它类型病变中未见高水平阳性表达.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中ER-α表达率为0,而80.5%(62/77)的病例表达ER-β,ER-β高水平与低水平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5%(52/77)和13.0%(10/77).β-catenin与ER-β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867,P<0.05).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中Ki-67阳性率非常低.β-catenin、ER-β和Ki-67的表达水平均不是影响预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水平β-catenin核阳性表达可用于辅助韧带样型纤维瘤病诊断以及与其它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β-catenin与ER-β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β-catenin、ER-β和Ki-67均不能作为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尿激酶组91例和纤溶酶组74例。结果尿激酶组静脉完全通畅率和部分通畅率分别是27.5%、46.2%,纤溶酶组分别为17.6%、6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溶酶组未出现严重凝血功能异常,两组凝血异常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溶酶和尿激酶常规剂量经静脉一次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相似疗效,纤溶酶出血并发症风险较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细胞块免疫组化检查方法对老年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老年患者(>70岁)渗出液胸腔积液标本78例,离心石蜡包埋后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与常规涂片比较诊断结果。结果78例渗出液胸腔积液标本中通过细胞块免疫组化检查恶性病变31例(腺癌28例,胸膜间皮瘤1例,小细胞肺癌2例),良性间皮细胞增生46例,可疑1例;常规胸水涂片检查恶性病变28例,良性病变39例,可疑阳性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腔积液细胞块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提高老年胸腔积液患者的病理诊断阳性率和准确率,合理选择免疫标记可以帮助判断肿瘤原发部位,帮助评估预后,协助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