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正常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存在的因素。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后7~14 d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正常的9例患者,据直径法判定狭窄程度,未见病变或狭窄程度〈20%为冠脉造影正常标准。结果7例未见明显狭窄,2例慢血流综合征。结论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可能与冠脉痉挛、血栓自溶或溶栓后血栓消失,微血管病变导致局灶性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应用甲磺酸氨氯地平前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及高血压药物时间治疗的血压控制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年来我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00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按类型进行时间给药,随访2个月进行分析。结果入选病例中,正常血压节律87例,占43.5%;异常血压节律113例,占56.5%,其中非杓型占34.5%,反杓型占20%,超杓型占2%,中青年以正常血压节律为主,老年人以异常血压节律居多,治疗2个月,血压达标率72.5%,有71.68%的异常血压节律转为正常血压节律。结论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节律的检测,强化高血压药物的时间治疗学。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叶酸和维生素B6、B12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并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UAP并高Hcy血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给予叶酸5 mg/d、维生素B6片30 mg/d,维生素B12片100μg,均1次/d口服。对照组不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6、B12。两组均连续治疗12月。观察两组治疗6个月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变化及血浆Hcy水平,随访治疗12个月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症状及心电图总有效率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75,0.2151,均P<0.05);治疗组血浆Hcy水平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t=11.043,10.184,P均<0.01)。随访12个月,治疗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均明显少于对照组(χ2=5.4373,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中没有出现与叶酸和维生素B6、B12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叶酸和维生素B6、B12可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并高Hcy患者的Hcy水平,并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疗效和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7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凝治疗(阿司匹林十低分子肝素十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脉持续点滴72h。治疗7d后观察心绞痛控制情况,治疗30d统计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7d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673,P〈0.05),治疗后30d观察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9209,P〈0.01),两组30d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进一步获益,更加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严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林桐梅  李中华 《临床荟萃》2012,27(8):657-659,663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及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左心房内径(LADd)的影响.方法 选择EH并PAF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缬沙坦+美托洛尔)37例和对照组(氨氯地平+美托洛尔)35例,观察两组治疗12个月后血压、Pmax、Pd、LADd及心房颤动复律后3、6、12个月内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血压、Pmax、Pd、LA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两组的血压、Pmax、Pd、LADd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1);两组治疗后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的Pmax、Pd、LADd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分别为Pmax(113.4±8.3)ms vs (121.7±8.4) ms、Pd(40.6±7.3) ms vs (44.2±6.9) ms、LADd(33.5±1.4) mm vs (35.8±1.5) ms(P<0.05或<0.01).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的例数在6、12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26,P>0.05).结论 缬沙坦用于EH并P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效果良好,可减小Pmax、Pd、LADd,同时可部分预防房颤的发生,其作用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绞痛患者疗效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PCI术后第1个月内仍有心绞痛发作或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的患者110例,于PCI术后第2个月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55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55例)。最后完成全疗程治疗、随访资料齐全者102例,即曲美他嗪组49例,对照组53例。两组患者于PCI术后均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B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钙通道拮抗剂和硝酸酯类等药物常规治疗。曲美他嗪组于PCI术后第2个月开始给予盐酸曲美他嗪片20mg,3次/d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至PCI术后第7个月。PCI术后第1个月(曲美他嗪治疗前)及PCI术后第7个月(曲美他嗪治疗第6个月)分别随访:(1)每月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2)左心室射血分数;(3)6min步行距离;(4)治疗6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曲美他嗪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24h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程度、左心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曲美他嗪治疗第6个月,曲美他嗪组心绞痛发作次数(1.7±1.0)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2±0.9)min]、硝酸甘油用量[(1.20±0.11)ms/月]、24h动态心电图[sT段下移幅度(0.12±0.04)mV]、左心室射血分数(57.8±7.7)%、6min步行距离[(551.2±84.3)m]等显著优于对照组[分别为(2.9±1.2)次、(2.0±1.1)min/次、(1.20±0.11)mS/月、(0.16±0.04)mV、(54.1±8.2)%、(512.7±86.6)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623、4.0008、17.726、-5.1478、2.3442、2.2720,P〈0.01或P〈0.05)。曲美他嗪治疗的6个月内,两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可以优化心肌能量代谢,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改善左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与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等因素同等重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脂及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3~2018-12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依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n=39)与观察组(n=41)。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脂、血压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6.92%相比,观察组95.1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TG、TNF-α、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通心络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调控血压、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纤维蛋白胶凝素3(ficolin-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老年EH患者386例分为EH 1级组100例,EH 2级组146例,EH 3级组1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12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接受颈动脉彩色超声,并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采用ELISA检测血清ficolin-3水平。结果 4组血清ficolin-3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EH 1级组、EH 2级组、EH 3级组血清ficolin-3水平呈显著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0级、1级、2级、3级、4级患者血清ficolin-3水平分别为(26.89±5.22)μg/L、(26.33±4.89)μg/L、(24.06±5.17)μg/L、(20.11±5.32)μg/L、(18.38±4.98)μg/L,血清ficolin-3水平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血清ficolin-3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398,P=0.003),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ficolin-3水平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最佳切点为20.31μg/L,ROC曲线下面积为0.614(95%CI:0.553~0.675)。结论血清ficolin-3水平是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