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检测艾滋病感染者口腔粘膜疣状肿块的p53蛋白和Ki-67蛋白,然后和非艾滋病感染者口腔粘膜癌前病变(上皮异常增生)与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进行比较,更好的了解艾滋病感染者口腔粘膜疣状肿块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34例艾滋病感染者口腔粘膜疣状肿块,33例非艾滋病感染者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和45例非艾滋病感染者口腔粘膜鳞癌组织中p53蛋白和Ki—67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34例艾滋病感染者口腔粘膜疣状肿块中,有8例p53蛋白过度表达,阳性表达率为23%,26例Ki-67蛋白的表达, 阳性表达率为76%,二者均低于非艾滋病感染者口腔粘膜鳞癌,P<0.05,但与非艾滋病感染者口腔粘膜癌前病变(上皮异常增生)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大部分艾滋病感染者口腔粘膜疣状肿块与非艾滋病感染者口腔粘膜癌前病变(上皮异常增生)相似,已有细胞过度增殖,一部分已有抑癌基突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舌癌术前化疗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bcl- 2、Bax表达的研究 ,探讨舌癌的化疗作用机制。 方法 :对舌乳头状瘤、舌癌和舌癌术前化疗标本共 34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酶标链亲和素生物素法 (L SAB)染色并进行光镜下观察。结果:PCNA在舌癌中的表达最强 ,在舌癌术前化疗中的表达明显减弱 (P <0 .0 5 ) ,其与舌乳头状瘤表达相似 (P >0 .0 5 )。 bcl- 2在舌癌术前化疗及舌乳头状瘤中低表达(P >0 .0 5 ) ,舌癌中表达明显增强 (P <0 .0 5 )。Bax在舌癌组和乳头状瘤组中表达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有关 ,提示舌癌术前化疗对肿瘤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普萘洛尔治疗新疆地区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接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血管瘤患儿42例,年龄1~14个月,服药剂量:小于3个月的患儿口服剂量为0.5mg/kg/天;3~6个月的患儿口服剂量为1mg/kg/天;大于6个月的患儿口服剂量为2mg/kg/天。2次/日、饭后30min服药,两次给药间隔6~8h。连续服用1年,服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复诊,动态评估患儿瘤体大小、质地、颜色及不良反应,并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积极处理。以Achauer疗效评定法及服药前后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结果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42例患儿服药观察12个月后,疗效I级(差)3例,II级(中)16例,III级(好)13例,IV级(优)10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不同性别、民族、瘤体部位与血管瘤分型治疗效果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2例患者治疗前PSV(46.47±26.87)与治疗后PSV(17.67±8.05)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42例患者治疗前RI指数(0.54±0.12)与治疗后RI指数(0.82±0.15)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作用显著且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制维甲酸蛋黄乳膏,并经临床验证其治疗复发性口疮(RAU)与口腔扁平苔藓(OLP)的疗效.方法:以本院自制制剂复方蛋黄乳膏[1]为基础,加入维甲酸(Tretinon)、黄芩苷(Baicalin)和尿素制备了均匀、细腻、粘稠的乳剂型软膏,命名为维甲酸蛋黄乳膏.用本品治疗56例RAU的临床观察以复方蛋黄乳膏为对照1组,庆大霉素为对照2组.用本品治疗52例OLP的临床观察以复方蛋黄乳膏为对照1组,0.05%维甲酸软膏为对照2组.结果:RAU治疗组显效率72.5%,总有效率为97.5%,分别与两个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OLP治疗组的治愈率为36%,总有效率100%,分别与两个对照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维甲酸蛋黄乳膏处方配伍合理,质量慕本稳定,治疗RAU、OLP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其理想的药物制剂.  相似文献   
5.
医学生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习工作中,完成由实习医生向专业医生的转变,对一个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不仅要求医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独立地为患者开展一系列复杂的临床治疗工作,还要在治疗期间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通过让患者了解病情及治疗措施,达到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并对医学生产生信任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口腔颌面部损伤平时多因交通事故、工伤和生活中的意外所致。据资料统计,头颈部损伤约占损伤的第三位。由于颌面部损伤具有一定的特点,故在治疗中既要遵循一般外科的治疗常规,还要注意口腔颌面部外科的专科要求。因为口腔颌面部具有一定的解剖和生理特点,所以口腔颌面部损伤后,不仅有危及生命的呼吸系统等的机能障碍,还可能发生严重的出血及颅脑损伤;[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吡美莫司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吡美莫司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2007年第3期)、MEDLINE(1990~2007)、EMbase(1990~2007)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0~2007),筛选吡美莫司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交叉设计试验,并用RevMan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0篇相关文献,评价后纳入3个RCT,未检索到交叉设计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曲安耐德比较,吡美莫司治疗口腔扁平苔藓并没有明显减轻患者的口腔疼痛[WMD=–0.5,95%CI(–9.77,8.77)]和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WMD=0.9,95%CI(–0.6,2.4)],病损面积也没有明显缩小[WMD=0.00mm2,95%CI(–0.40,0.40)];与安慰剂比较,吡美莫司治疗口腔扁平苔藓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口腔疼痛[WMD=–3.30,95%CI(–20.20,13.92)]和明显缩小病损面积[WMD=–56.57,95%CI(–134.02,20.88)],也没有明显减少用药后口腔灼痛感的发生[OR=4.98,95%CI(0.49,50.22)]。结论吡美莫司治疗口腔扁平苔藓,在减轻患者口腔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缩小病损面积和减轻口腔灼痛感方面并不优于曲安耐德和安慰剂。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的病例数仅有72例,且纳入临床试验中疗效评价指标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继续开展高质量、大样本、统一疗效评价指标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获得更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利用滑膜成纤维样细胞(SFBs)及壳聚糖/Ⅰ型胶原(CS/COL-Ⅰ)复合支架构建颞下颌关节盘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获取兔颞下颌关节滑膜组织进行SFBs培养,第3~5代SFBs三维培养于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的CS/COL-Ⅰ支架材料中7 d,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分别在1、3、5、7 d检测支架材料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支架复合物在体外经过人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rhTGF,10μg/L)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50 μg/L)诱导后,植入裸鼠体内4、8周后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测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状态及黏多糖(GAGs)形成,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分析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支架材料表面及内部均呈多孔隙蜂窝状结构.SFBs在CS/COL-Ⅰ中的增殖要明显高于平板培养(P<0.05).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裸鼠体内4、8周后,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分析显示在8周时GAGs(6.900±0.316)和Ⅱ型胶原(0.0952±0.0248)IA/μm2与4周时GAGs(3.600±0.699)和Ⅱ型胶原(0.0411±0.0127)IA/μ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诱导后的SFBs/CS-COL-Ⅰ复合物具有应用于组织工程化颞下颌关节盘构建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滑膜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能力.方法 无菌状态下获取兔颞下颌关节滑膜组织,酶消化法进行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并进行传代扩增.第3代细胞消化后离心成为细胞团块,用软骨诱导液培养,并以鸡尾酒法添加生长因子人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recombined huma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rh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即前3天2种生长因子共同使用,之后只用rhTGF-β1继续培养18d.细胞团块培养21 d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细胞团块培养在普通培养基中不添加rhTGF-β1和bFGF作为对照组.结果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经过传代培养后,成为形态一致的梭形细胞;细胞团块经软骨诱导液、rhTGF-β1和bFGF培养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Ⅱ型胶原在细胞之间的细胞外基质中明显显色,并且细胞团块的周边要比中央浓染;原本二维培养状态下的梭形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变为球形的软骨样细胞形态.结论 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强的成软骨能力,可以作为髁突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 ,增殖细胞核抗原 (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antigen,PCNA)是一种细胞周期蛋白 ,积累在增殖细胞中 ,而在静止期细胞中缺乏 ,被认为是评价细胞增殖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bcl- 2与 bax属同一家族 ,bcl- 2为细胞凋亡抑制基因。本研究用免疫组化方法 ,分析舌癌术前化疗 PCNA和 bcl- 2蛋白的表达情况 ,旨在从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平衡的角度对舌癌的化疗机制进行探讨。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材料选自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的术后标本 ,舌乳头状瘤 10例 ,舌鳞癌 12例 ,舌鳞癌术前化疗 12例 ,舌癌术前化疗标本为术前行颞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