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0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质骨圈在椎弓根钉固定系统中支撑作用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脊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人体皮质骨圈(allograft fusion cage,AFC)植入椎间隙前后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8具新鲜成年猪离体腰椎标上,以L2-3,L3-R,L4-5节段为实验对象,测试各节段在正常状态下(正常组)、椎间盘切除并Steffee钢板固定(内固定组)、椎间盘切除AFC植入Steffee钢板固定(AFC组)等三种种状态下的轴向压缩刚度。结果:(1)内固定组节段轴向压缩刚度为正常组的14.0%;(2)AFC组节段的轴向压缩刚度明显增加,达到了正常椎间的轴向压缩刚度;(3)在相同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AFC给椎弓根钉受力移位较内固定组明显减小。结论:脊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AFC椎间植入后,对脊椎稳定性较无AFC植入显著增强,其受力移位明显减小,即可显著减少临床断钉。钢板折弯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骨圈对椎弓根钉系统负载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枚人体皮质骨圈(allograft fusion cage,AFC)斜植融合术中椎弓根钉系统受力分布,并对临床常见断钉原理进行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二三维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对放置及不放置AFC的脊柱Steffee钢板固定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未放置AFC时Steffee钢板所受最大应力约为放置AFC状态下的4.8倍;椎弓根钉与螺帽交界处所受应力为最大,尤其上位螺钉与靠近椎体侧螺帽交界处是应力值最大点,未放置AFC时椎弓根钉最大应力点约为放置AFC状态下的5.0倍。结论:螺钉与钢板交界区是容易发生断钉的区域,尤其上位螺钉与靠近椎体侧螺帽交界处是最易断钉的部位;椎弓根钉系统放置AFC会明显增强融合节段稳定性,减少断钉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VCM去旋转技术(vertebral column manipulator,VCM)和旋棒技术(rod demtation,RD)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7月本中心采用VCM去旋转技术矫正的AIS患者20例,其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14.5岁(10 ~ 18岁);取同期采用旋棒技术矫正的AIS患者20例,其中男3例,女17例;平均年龄14.6岁(10 ~ 18岁).两组病例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术前术后全脊柱X线片、CT平扫+三维重建资料.研究收集两组患者的7项影像数据,包括主弯顶椎旋转角及其矫正率,主弯Cobb角及其矫正率,T5-12后凸角,主弯顶椎偏移(AVT),C7铅垂线偏移骶骨中央垂线距离(C7-CSVL),C7铅垂线偏移骶骨后上角距离(C7-SSVL),下融合椎倾斜角(LIV-tilt)及其矫正率,并利用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影像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侧凸矫正及冠状面、矢状面平衡重建,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CM组的主弯顶椎旋转矫正率明显优于RD组,其值分别为平均(62.3±19.5)%和(24.7±22.5)%(P<0.05).冠状面上,VCM组和RD组的主弯矫正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其均值分别为(79.6±10.4)%和(81.0±10.4)%;虽然两组的LIV-tilt角矫正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VCM组的矫正率明显高于RD组(VCM组:RD组=75.6% VS 61.6%).矢状面上,两组患者的术后胸椎后凸和矢状面平衡皆得到良好维持.[结论] VCM去旋转技术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旋转的效果优于旋棒技术,并具有潜在矫正下融合椎倾斜角及维持良好胸椎后凸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成脂分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收集AIS及同性别年龄正常对照骨髓标本,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并培养传代,取第3代MSCs进行成脂诱导2周后,提取各标本的总RNA,反转录成cDNA,并以两种荧光Cy5和Cy3标记后作为探针与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基因芯片杂交,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后用基因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结果]筛选出显著表达差异基因1 380条,其中表达上调基因874条,表达下调基因506条.[结论]AIS来源MSCs成脂分化相关差异表达的1 380条基因可能参与了AIS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大粗隆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大粗隆部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应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大粗隆部软组织缺损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2~46岁,平均(38.1±1.6)岁。软组织缺损范围5 cm×11 cm~9 cm×16 cm。损伤后至手术时间6 h~21 d,平均(12.0±1.4)d。间隔皮穿支和肌皮穿支皮瓣分别是4例和8例。在皮瓣上部皮下组织层向髂前上棘分离出股外侧皮神经,形成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带蒂皮瓣。结果:1例皮瓣发生小的皮缘裂开,术后1个月自然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5~4.0年,平均(3.2±1.3)年。受区外形较好,皮瓣两点分辨觉7~13 mm,平均(9.1±1.2)mm。下肢功能用临床下肢评分(LEM)标准评定其疗效,优9例,良3例。结论:这种技术安全、可靠,很适用于修复大粗隆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腿内侧皮瓣联合内侧半比目鱼肌瓣桥式带蒂转移术治疗对侧小腿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手足外科医院骨科收治的8例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19~50岁,平均35岁。所有患者均以胫后动脉为蒂小腿内侧皮瓣联合内侧半比目鱼肌瓣桥式带蒂转移术治疗。软组织缺损的范围为10 cm×9 cm^13 cm×8 cm。肌瓣和血管蒂表面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末次随访时按Iowa等提出的胫骨骨折疗效评定方法评定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皮瓣和肌瓣全部成活,没有发生血管危象。有1例患者发生肌瓣远端小块植皮坏死,经2周换药处理自然愈合。术后所有患者获2.5~4.5年(平均3.8年)随访。受区外形较好。末次随访时按Iowa等提出的胫骨骨折疗效评定方法评定疗效:优3例,良4例,可1例。结论小腿内侧皮瓣联合内侧半比目鱼肌瓣桥式带蒂转移术适用于治疗小腿仅有1条主要血管的软组织缺损,可减轻供区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EPSTR技术在髋臼后壁骨折固定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对46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行内固定后应用EPSTR技术修复髋关节后侧软组织,其中男36例,女10例;年龄25~55岁,平均42.5岁,伤后手术时间2~7 d,平均5 d。髋关节后侧软组织采用"T"形切开,行髋臼内固定后,关节囊和外旋短肌作为一层再次附着到大粗隆。结果术后随访2.5~6.0年,平均4.5年。随访期间没有发生髋关节脱位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2例发生骨关节炎,没有出现与本项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按Harris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3.5%,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髋臼后壁骨折固定后采用EPSTR技术,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和加强髋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在腰椎有限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对68例多平面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其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45~80岁,平均56岁。神经根阻滞后64例为阳性患者进行了腰椎有限手术,另4例封闭后症状减轻不明显为阴性,难以确定手术平面或引起症状的神经根,放弃了手术治疗。术后采用Macnab腰腿痛手术治疗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神经根阻滞操作过程顺利,未发生与神经根阻滞相关的并发症,术后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术后随访16~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根据Macnab腰腿痛手术治疗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44例,良18例,差2例。结论: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重点应放在压迫引起症状的部位,而对无症状的部位不做预防性减压操作。应用神经根阻滞能准确判断责任椎与疼痛源,提高腰椎有限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Lenke 5C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采用VCM技术(vertebral column manipulator)和旋棒技术(RD,rod derotation)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侧弯中心2008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36例Lenke 5C AIS患者,按去旋转矫正技术不同分为2组:VCM组26例,RD组15例,所有患者皆具有完整临床和影像资料。研究测量记录患者的10项影像参数,包括主弯顶椎旋转角及其矫正率,主弯Cobb角及其矫正率,主弯顶椎偏移(AVT),C7铅垂线偏移骶骨中央垂线距离(C7-CSVL),C7铅垂线偏移骶骨后上角距离(C7-SSVL),下融合椎倾斜角(LIV-tilt)及其矫正率,下融合椎距稳定椎节段数(LIV-SV),并利用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影像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皆成功获得手术矫正,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CM组和RD组的顶椎旋转角旋转矫正率平均为52.2%和34.4%,两组术前顶椎旋转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顶椎旋转角及旋转矫正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主弯Cobb角矫正率平均为87.3%和82.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LIV-SV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VCM组明显大于RD组,其均值分别为(1.1±0.3)节和(0.8±0.4)节;两组的LIV-tilt角矫正率平均为77.2%和66.6%,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皆得到良好维持。[结论]Lenke 5C AIS采用VCM技术和旋棒技术矫形皆可获得良好的主弯和下融合椎倾斜角矫正及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但VCM技术术后即刻的顶椎旋转矫正和减少腰椎远端融合节段的趋势优于旋棒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改良腓肠肌内侧头带蒂肌瓣修复Gustilo ⅢB型胫骨中段骨折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用这种改良带蒂肌瓣技术修复9例胫骨中段软组织缺损,肌瓣表面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肌瓣和其上植皮全部成活,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没有发现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结论 该肌瓣以腓肠内侧动脉为血供,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以及肌瓣较薄的优点,带蒂移植适宜修复胫骨中段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