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2668例急诊病房住院患者的临床病例特点,为急诊医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宣武医院急诊科病房住院的2668例患者,回顾性地采集研究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共病受累系统、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住院前及出院前自理生活能力评分。结果1)男性患者入院平均年龄小于女性[(67.2±17.1)岁vs(70.7±17.2)岁](P<0.01)。2)2408例(90.25%)入院患者罹患3种以上共病,共病受累系统主要为呼吸、循环、内分泌。3)患者入院前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出院前生活能力评分(69.42±25.09 vs 78.12±26.13)(P<0.001)。4)Barthel评分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白蛋白减低、贫血呈负相关。结论急诊病房病种复杂,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病情危重多变,应在临床诊治和护理过程中给予综合、全面的评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梁潇  高文慧  李思颉 《护理学报》2021,28(19):26-29
目的 分析疫情防控背景下,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的管理策略,为后疫情时代脑卒中绿色通道管理和新发传染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在时间节点管理的基础上,对急诊科进行了区域布局调整,设置了专用隔离区、专用CT室。调整人员分配,设置分诊辅助岗筛查流行病学史;采用“并联式”流程改造,并严格进行感染防控。结果 优化后,脑卒中绿色通道患者从入院到医生接诊时间、入院到采血时间、入院到CT扫描时间的中位数较优化前均有所降低(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溶栓患者的从入院到用药时间、入院到离室时间的中位数较优化前缩短(P<0.001)。结论 新冠疫情的爆发将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优化绿色通道管理,可在保证传染病防控的同时,兼顾卒中绿色通道高效、畅通。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对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老年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诊疗服务过程中可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急诊科就诊老年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就诊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 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用X±S或[M(P25,P75)]描述;采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17年1月1日年-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就诊老年患者共305900人次;平均年龄(72.34±9.27)岁;男女病例为0.86:1,54.85%来诊患者来自外区。Ⅰ、Ⅱ、Ⅲ级老年就诊患者共263635人次,分别占 0.37%、5.97%、79.84%;就诊高峰期在10~12月及1~2月;有家属及他人陪同的患者占77.29%;救护车转运来院的患者占10.31%。就诊科室以内科、神经内科及外科位居前三,分别占46.66%、31.40%和11.15%;疾病谱以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及外伤位居前三名,资料回收有效率为100%。结论 急诊老年患者急诊就诊量逐年上升,就诊分布特征明显。应加强对急诊患者就诊流程优化,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疾病知识宣教,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提高急诊老年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6.
背景 床旁超声已广泛应用于急诊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但目前的研究仅限于对急性期不同导尿方式并发症的比较,缺乏对于导尿后并发症的追踪及客观的检查结果的支持。目的 探讨应用急诊床旁超声协助留置尿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的172例要求留置尿管的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试验组(89例)和对照组(83例),试验组经过床旁超声评估后选择合适导尿管进行导尿,对照组由护士根据经验进行导尿。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临床并发症,测量其血压,记录一次性留置尿管成功率及留置尿管后尿量、导尿后24 h和7 d的尿常规及尿镜检情况,检测其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水平,并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导尿后7 d泌尿系感染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导尿后7 d泌尿系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试验组患者一次性留置尿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尿后24 h尿常规及尿镜检相关指标、导尿后24 h泌尿系出血发生率、导尿后7 d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导尿后7 d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与年龄(rs=-0.166,P=0.029)、NT-pro BNP(rs=-0.204,P=0.040)、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rs=-0.224,P=0.004)、肌酐(rs=-0.404,P<0.001)、导尿后24 h泌尿道出血(rs=-0.195,P=0.010)、超声引导下留置尿管(rs=-0.318,P<0.001)呈负相关,与合并高血压(rs=0.164,P=0.031)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高血压〔OR=6.768,95%CI(1.620,28.277)〕、肌酐水平〔OR=0.985,95%CI(0.975,0.995)〕、超声引导下留置尿管〔OR=0.160,95%CI(0.041,0.615)〕是患者导尿后7 d泌尿系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留置尿管有助于提高一次性留置尿管的成功率,降低泌尿系感染及泌尿系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氧预适应对小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Blb/c近交系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无任何处理;假手术组(C),仅行冷光源照射,不注射玫瑰红;急性脑梗死组(CI),光化学法诱导小鼠脑皮质梗死模型;低氧预适应+急性脑梗死组(HP+CI),低氧预适应后复制光化学法诱导小鼠脑皮质梗死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等技术检测模型制作成功后24h和72h脑内缺血半暗带区VEGF、CD31荧光强度变化。结果 N、C组VEGF、CD31脑内皮质极少量表达;CI和HP+CI组小鼠24h VEGF主要表达于脑内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72h则主要在缺血半暗带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24h、72h CD31均在缺血半暗带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I和HP+CI组缺血半暗带区VEGF、CD31表达明显高于N组、C组(P0.01);HP+CI组在24h、72h时缺血半暗带区VEGF、CD31表达显著高于CI组(P0.01)。经Pearson相关分析,VEGF与CD31表达成正相关。结论低氧预适应通过增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区VEGF和CD31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起到对急性脑梗死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在不同心功能状态时的变化.方法 64 例心功能不全患者,按NYHA 分级分为心功能Ⅱ、Ⅲ、Ⅳ级,依据其转归将其分为症状缓解组及病情加重/死亡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发病及就诊时间,测定各组治疗前后血浆IMA、BNP 水平.结果 心功能Ⅱ级的血清IMA 明显低于心功能Ⅲ级和Ⅳ级(P <0.05);心功能Ⅳ级和心功能Ⅱ、Ⅲ级IMA 最适临界值为9.82 U/ml,曲线下面积为0.834,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46.1%;症状缓解组治疗后IMA、BNP 均降低且治疗前后IMA、BNP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病情加重/死亡组治疗后IMA、BNP 均升高且治疗前后IMA、BNP 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 <0.05);病情加重/死亡组IMA、BNP 值明显高于缓解组(P <0.05);治疗前后血IMA 与BNP 没有相关性(P >0.05).结论 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IMA 浓度显著升高,并随NYHA 心功能分级的增高而升高,经过治疗病情平稳后IMA 水平回落;检测血清IMA 浓度有助于老年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并可作为疗效判断、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IMA 对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转归判断可能强于BNP,但对心力衰竭诊断的特异性不如BNP.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口、鼻咽通气道在缓解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呼吸道阻塞、改善呼吸功能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30例重症脑卒中并发呼吸暂停事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安置口、鼻咽通气道辅助氧疗的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氧疗的治疗方法.两组分别于入院时、氧疗时及治疗1周后去除治疗措施时3个时间点进行多导睡眠仪(PSG)监测,监测指标包括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pO2)、平均血氧饱和度(ASpO2).结果 氧疗时与入院时相比较,对照组患者LSpO2和ASpO2明显提高,但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及最长低通气时间无明显变化.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LSpO2较1周前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的指标改善更为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周后两组ASpO2的提高与入院时相比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鼻咽通气道辅助氧疗和单纯氧疗均可即时改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但单纯氧疗不能即时缓解患者由呼吸道阻塞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暂停事件等呼吸障碍.持续治疗1周后,两种手段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呼吸功能的作用均能持续,但与单纯氧疗的方法 比较,采用口、鼻咽通气道辅助氧疗治疗,持续效果更为肯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院急诊科Ⅰ~Ⅲ级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为明确学科发展问题和学科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通过医院急诊预检分诊管理系统收集2017-01—2018-12期间急诊科Ⅰ~Ⅲ级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就诊资料,分析流行病学特点。结果:2017—2018年我院急诊科共收治患者352 670人次,其中Ⅰ~Ⅲ级患者271 428人次,占77.0%。本研究纳入资料完整者270 003人次,资料有效率为99.5%。Ⅰ、Ⅱ、Ⅲ级的就诊患者分别为764、7 225、262 014人次,占0.3%、2.7%、97.0%。男女比例为0.81∶1,平均年龄(52.74±19.81)岁。2017年全年高峰期为9、10、12月,2018年全年高峰期为4-6月和12月;全天就诊高峰集中在9:00-10:00和19:00-20:00。56.2%的急症患者来自外区,医保持卡者占65.7%。来院方式以家属陪同、步行入院为主。急诊内科、神经内科和外科收治患者最多,分别占44.4%、22.9%和7.9%。疾病谱排名前3位的为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结论:要合理分流患者,缓解急诊拥挤现象。根据急诊患者的就诊密度,科学配置人员,合理安排工作。应加大急救技术的教育力度,关注急诊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