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0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3岁,因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于腹腔镜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肝左叶表面有一灰白色结节,大小约3×3×2cm。CT增强扫描回报:肝左叶血管瘤。手术切除病理检查:不规则结节状肝组织一块,3.5×2×2cm。于一端见一直径约2cm的灰白色结节状肿物,界线清楚,但无包膜,切面呈多结节状,结节大小不一,灰白色。切面中央为星芒状的灰白色纤维瘢痕组织,其中可见大血管(图略)。镜下观察:结节大小、形状不等,由排列紊乱的肝细胞条索构成,细胞形态似正常肝细胞,但可见胞浆内含有较多的脂肪空泡。肝结节周围有明显宽窄不一的纤维间隔,内有中等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同时结节周围可见大量增生的小胆管,于中心的星芒中疤痕组织内可见厚壁血管(图略)。病理诊断: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 讨论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肝脏瘤样病变,曾被称为局灶性硬化、肝错构瘤、“肝腺瘤”等[1] 。多见于2 0~5 0岁的女性,80 %的病例无临床症状,常因其他原因行肝影像检查被发现。本例是在腹腔镜下行阑尾切除术而被发现。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部分可能与口服避孕药有关[1] 。但也有说二者无关[2 ] 。然而,性激素及妊娠,可使病变组织中的血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患者胃癌前病变的组织病理情况和在胃内的分布特点.方法: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的门诊患者,先应用~(14)C尿素酶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感染,如为阳性则行胃镜检查,于胃窦大、小弯侧及胃体大、小弯侧,分别取活检做病理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癌前病变,如:萎缩、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并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在128例Hpylori阳性患者中,胃癌前病变71例,占55.5%.而阴性患者中,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仅占31.3%(10/3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并(P<0.05).在Hpylori阳性组患者中,癌前病变在各部位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胃窦小弯侧(58.5%)>胃窦大弯侧(36.9%)>胃体小弯侧(23.8%)>胃体大弯侧(14.6%).而在Hpylori阴性对照组中,胃窦小弯侧(31.3%)>胃窦大弯侧(18.2%)>胃体小弯侧(15.6%)>胃体大弯侧(12.5%).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癌前病变密切相关,胃癌前病变以胃窦小弯侧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胃窦大弯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Survivin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EA)三种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方法选取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手术切除子宫并经病理证实的EA存档标本40例(EA组),经诊刮或宫腔镜检查病理结果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0例(AHE组),同时选取同期因子宫脱垂或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的正常子宫内膜20例作为对照(CON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三组中Survivin表达情况的差异。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EA组的Survivin表达阳性率为90%,显著高于CON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A组中,组织分级为G1、G2、G3级的患者Survivin阳性率分别为85.0%、90.9%、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病理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的患者Survivin阳性率分别为62.1%、85.7%、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浸润深度<1/2及≥1/2的患者Survivin阳性率分别为88.5%、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淋巴结转移及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Survivin阳性率为100.0%、8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脉管浸润及无脉管浸润的患者Survivin阳性率分别为100.0%、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正常子宫内膜,EA组织中Survivin表达显著增多。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与EA组织学分级和手术-病理分期相关,与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脉管浸润无关。  相似文献   
4.
检测20例正常口腔黏膜和43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MAC30蛋白的表达情况。MAC30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较正常黏膜明显增加(P<0.05);低分化组和淋巴结转移组较高分化组及淋巴结无转移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MAC30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分化及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作为一个预测肿瘤转移的新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报道了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当时称之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以来,人们对其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胃内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特别是自从1994年WHO宣布Hp是人类胃癌  相似文献   
6.
肺栓塞及肺梗死18例尸检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本组18例尸检病例取自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病理科等6家单位。男性15例,女性1例,性别不详2例;年龄18~62岁,其中31~40岁占7例,年龄不详2例。2结果1例脉管炎行交感神经切除术后,肺动脉主干骑跨性栓塞致死。1例腹部刀伤,肠修补术后因两肺广泛出血性肺梗死死亡。1例因车祸  相似文献   
7.
目的联合观测HIF-1α、COX-2在胃肠道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经病理证实的37例为胃肠道腺癌组,其淋巴结转移组织37例作为淋巴结转移癌组,正常胃肠道黏膜组织37例作为正常胃肠道黏膜组,采用链霉素-生物素(S-P)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三组组织中HIF-1α、COX-2的表达。采用Wilcoson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胃肠道腺癌组和淋巴结转移癌组中HIF-1α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胃肠道黏膜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癌组及胃肠道腺癌组组织中的HIF-1α、COX-2阳性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COX-2在胃肠道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癌的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胃肠道黏膜,它们共同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联合检测上述标志物有一定的临床及病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中PINCH蛋白的表达程度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月50例垂体腺瘤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组)、1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非侵袭组)及15例正常脑组织(对照组)中PINCH蛋白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组的PINCH蛋白的阳性表达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4.06,P<0.05)。Ⅲ~Ⅳ级垂体腺瘤中PINCH蛋白的阳性表达程度与Ⅰ~Ⅱ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P<0.05)。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组织学分型的患者的PINCH蛋白在垂体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NCH蛋白的表达程度与垂体腺瘤Knosp分级呈正相关(r=0.9974,P<0.01)。结论 PINCH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程度可能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和预后相关,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组织学分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INCH(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new cysteinehistindine rich protein,PINCH)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意义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21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和4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INCH蛋白的表达及CD31标记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探讨PINCH蛋白表达与肿瘤血管牛成之间的关系.结果 PINCH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相关间质中呈异质性表达,其阳性率为60.47%(26/43),明显高于止常食管黏膜组织的4.76%(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在肿瘤浸润边缘阳性更明显.PINCH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理分期无相关性;淋巴结转移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INCH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0.90%(10/11),未转移组鳞状细胞癌病例中阳性率为40.63%(13/32),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INCH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3.33%(8/15),中分化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INCH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3.68%(14/19).低分化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INCH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0%(9/9),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NCH蛋白表达与MVD无关,MVD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 PINCH蛋白可作为一个肿瘤相关间质的标志物来预测肿瘤浸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能力,PINCH蛋白表达与MVD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 PINCH蛋白(particulary interesting new cysteine-his-tidine rich protein)和 nm23-H1 蛋白(nonmetastatic protein 23 homologue 1) 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宫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