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甲状腺机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伴房颤或Ⅱ°房室传导阻滞,文献中屡有报告,但甲亢伴Ⅲ°房室传导阻滞未见报告,我院曾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同型半胱氨酸 (HCY)和一氧化氮 (NO)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5 8例糖尿病患者VEGF、HCY、NO血清含量 ,同时以 2 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1)糖尿病无肾病组血清VEGF、HCY、NO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 (P <0 0 5 ) ;糖尿病肾病组血清VEGF、HCY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血清NO含量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5 )。 (2 )糖尿病组血清VEGF及HCY均与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呈正相关 (r1 =0 4 98,P1 <0 0 1;r2 =0 317,P2 <0 0 5 )。结论 VEGF水平升高 ,HCY代谢紊乱及NO进行性减少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患一旦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即进行性恶化,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多认为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DN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深入探讨此间的关系,我们观察了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及血肌酐在不同水平上的57例糖尿病肾病患的血清Hcy浓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及其可溶性受体糖蛋白80(sgp80)、糖蛋白130(sgp130)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ELISA法定量检测40例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L-6、sgp80、sgp130水平,与正常对照组(26例)及胰岛素治疗6个月后进行比较,并与胰岛功能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1型糖尿病患者的IL-6、sgp8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gp130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变化。经胰岛素治疗6个月后,IL-6、sgp8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比仍有显著性差异;(2)IL-6、sgp80与反映胰岛功能的C-肽呈负相关。结论 细胞因子IL-6及其受体参与介导了胰岛β细胞的损伤,并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AL)的CT特征,评估CT对PAL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PAL的临床特征及增强CT图像,重点观察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平扫密度、强化特点及与毗邻组织的关系等。结果双侧5例,单侧2例,共12个病灶。病灶体积较大,中位最大直径为54.35 mm,7个为圆形、类圆形,2个为类三角形,3个呈浅分叶状,肿块边界均较清晰。10个病灶CT平扫呈均匀的等或稍低密度,增强后基本表现为均匀的渐进性强化,动脉期仅轻度强化,静脉期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仅2例体积较大的单侧病灶,内见片状稍低密度坏死区且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肿瘤呈不均匀强化。2例体积较大者可见肾脏、胰腺、脾动脉受压移位及同侧肾动脉包绕,而未见侵蚀破坏。2例可见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所有病灶均未见出血、钙化等表现。本组PAL主要表现为双侧发生、体积较大的肾上腺区软组织肿块,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强化均匀。6例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出现不同程度升高。结论 PAL具有典型的CT征象,结合临床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6.
内分泌系统是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知识涉及包括内分泌系统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病理学、临床内分泌及代谢学等多方面。由于激素变化受到各种调节机制影响,而激素水平的变化又会作用于全身多个系统,故内分泌疾病往  相似文献   
7.
温彩珍  成兴波 《江苏医药》2008,34(3):293-294
目的 探讨人血浆内脂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5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0例正常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浆内脂素水平;同时检测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及体重指数(BMI)、腰臀比值(WHR).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内脂素水平分别与BMI、WHR、Fins呈正相关(r=0.556, P<0.01; r=0.692, P<0.01; r=0.379, 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WHR、FPG、 HbA1C、总胆固醇(TC)和BMI分别是影响血浆内脂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升高,并与肥胖相关,提示内脂素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与肥胖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T1DM患者(T1DM组)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纯度检测合格后用地高辛标记的探针行Southern杂交,经图像分析系统扫描和软件分析后测得端粒长度.结果 T1DM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1).结论 T1DM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缩短可能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提示端粒可能在T1DM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脂联素及脂联素受体R2 mRNA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普通级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高糖高脂组(A组)、罗格列酮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应用RT-PCR方法测定大鼠肝组织脂联素受体R2 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血浆脂联素水平.结果 与C组相比,A组脂联素及脂联素受体R2 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B组的脂联素及其受体水平较高糖高脂组有所升高,但仅脂联素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脂联素受体R2 mRNA与HOMA-IR负相关(r=-0.652,P<0.01).结论 脂联素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脂联素受体R2可能介导了该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干预前后血浆可溶性共信号分子(CD40L)、血小板膜表面CD40L表达的变化以及与代谢指标、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24例单纯2型糖尿病(单纯糖尿病组)、26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病变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及28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浆可溶性CD40L (sCD40L)、血小板膜表面CD40L分子,同时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HbA1c)、胰岛素(Ins)及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采用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马来酸罗格列酮)进行药物干预,并对部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单纯糖尿病组尤其是合并大血管病变组,血浆sCD40L、血小板膜表面CD40L分子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与餐后2-h血糖、HbA1c、INS及IMT呈正相关.药物干预后,sCD40L、血小板膜表面CD40L分子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 高血糖及高胰岛素可能通过激活CD40L参与介导炎症反应和血小板的异常活化,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具有潜在的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