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8篇
医药卫生   1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张花  潘莹  何全中 《海南医学》2023,(6):768-773
目的 研究调控血小板反应蛋白1 (TSP1)的表达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迁移、凋亡、侵袭及促进内皮细胞成血管能力的影响。方法 构建表达TSP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TSP1及siRNA-TSP1,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实验共分为TSP1基因过表达组(pcDNA3.1-TSP1转染组)、TSP1基因低表达组(siRNA-TSP1转染组)和未转染组(阴性对照组)。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TSP1的表达,CCK-8、划痕实验、流式细胞术、Transwell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情况,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促血管生成能力。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cDNA3.1-TSP1组细胞TSP1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siRNA-TSP1组细胞TSP1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DNA3.1-TSP1组HeLa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外促内皮细胞血管形成能力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凋亡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iRNA-TSP1组HeLa细胞...  相似文献   
3.
脑溢安对试验性脑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时空分布及中药脑溢安的影响。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向脑内苍白球注入Ⅶ型胶原酶 0 .4U建立脑出血模型 ,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检测脑出血后 3h、6h、12h、1d、4d、7d ,14d七个时间点VEGF的表达变化 ,以阳性细胞数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脑出血 3hVEGF开始表达 ,6h增强 ,12h及 1d阳性细胞达到高峰 ,4d开始下降 ,到 7d和 14d仍有少量表达。脑溢安组在 6h、12h、1d、4d高于模型组 (P <0 0 5 )。结论 脑出血后脑内VEGF表达增加 ;脑溢安可上调脑出血后VEGF的表达 ,可能是其神经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与分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不同给药时机对巧克力囊肿(OCC)剥除术患者自然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滨州市中心医院妇科收治的110例女性OCC剥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0.45±2.44)岁,年龄范围为25~34岁。按照GnRH-a不同给药时机分为术前给药组(n=61)与术后给药组(n=49)。术前给药组患者术前给予达菲林,术后给药组患者术后给予达菲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性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雌二醇]水平及随访1年的自然妊娠率。结果术前给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6.24±14.08)min]、术后排气时间[(19.32±3.81)h]、术中出血量[(45.89±8.30)ml]及腹腔引流液量[(53.23±8.12)ml]均少于术后给药组[(104.97±19.36)min、(22.78±4.21)h、(60.52±12.44)ml、(60.85±11.34)ml],并发症发生率[1.6%(1/61)]低于术后给药组[14.3%(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给药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6.7%(59/61)]及随访1年自然妊娠率[73.8%(45/61)]均高于术后给药组[85.7%(42/49)、55.1%(2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术前给药组与术后给药组患者FSH[(3.28±1.41)IU/L、(5.09±1.53)IU/L]、LH[(1.20±0.52)IU/L、(1.40±0.37)IU/L]及雌二醇[(32.87±18.34)pg/ml、(41.78±22.53)pg/m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6.63±2.60)IU/L、(6.60±2.57)IU/L,(1.49±0.75)IU/L、(1.50±0.73)IU/L,(62.20±20.47)pg/ml、(61.04±24.13)pg/ml],且术后给药组患者FSH、LH及雌二醇水平高于术前给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给药达菲林应用于OCC剥除术患者中围术期指标表现更好,治疗效果显著,自然妊娠率较高。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分析并探讨术前使用达菲林的临床优势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学习(PBL)教学模式在中医眼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考核成绩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组学生考核成绩试验组优良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0.0%),2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调查问卷显示PBL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中医眼科学的学习兴趣(P0.01)。学生普遍认为PBL教学法在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查阅资料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及加强师生间的交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的实践教学(P0.01)。结论 PBL教学可全面提高中医眼科学临床见习的教学质量,对其教学方式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全身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本病随着病程进展常导致患者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玻璃体积血,严重者甚至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最终失明。糖尿病的持续时间和高血糖的严重程度是本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DR的早期治疗效果最佳,因此在临床上要对DR从形态和功能改变方面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并尽可能在早期采取最佳的治疗措施,以有效防止其发生发展。中医利用先进的诊疗仪器,运用辨病与辨证、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临床思维,在DR的治疗方面有其独特优势。现将近几年中医对本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运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比较正常人及早期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寻找RA疾病相关致病蛋白质.方法 选取9例早期活动期RA患者以及9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PBMCs,抽提PBMCs中的蛋白,采用同相pH梯度(IPG)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正常人及RA患者PBMCs总蛋白质.凝胶经考马斯亮蓝染色显色后,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对差异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鉴定,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验证部分差异蛋白质.结果 获得RA患者及正常人PBMCs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556和579,匹配率分别为89.4%和 88.5%,通过比较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数为23,选取18个点进行质谱鉴定,成功鉴定14个蛋白质,其中a-肌动蛋白、纤维蛋白素原a-链、载脂蛋白A-I(ApoA-I)等9个蛋白质点在RA中表达上调,硫氧还蛋白-2、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6个蛋白质点在RA中表达下调,这些差异蛋白质的功能涉及物质代谢、抗氧化、信号传导、能量产生及细胞骨架.并用RT-PCR方法验证差异蛋白质ApoA-I.其结果与上述蛋白质差异表达结果相符.结论 在RA患者PBMCs中存在着差异表达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是RA发病的内在因素.其RT-PCR结果与蛋白质差异表达相符,证明蛋白质组研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大鼠脑内Angiopoietin-1及其受体Tie-2表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与微血管系统重建过程密切相关的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1,Ang-1)及其受体含免疫球蛋白样环和上皮生长因子样域酪氨酸激酶-2(tymsine kinase that contains immunoglobulin—like loops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similar domains-2,Tie-2)在大鼠基底核脑出血后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用Ⅶ型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第1、2、4、7、14、21和28d血管生成素Ang-1和其受体Tie-2的表达,计数阳性血管作为观察指标。结果:HE染色显示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取材未见血肿及局部明显病理学改变,而模型组第4d血肿周围出现微血管段,而后阳性微血管段表达逐渐持续增多,至第21d大量伸人血肿区;免疫组化研究显示正常及假手术组不同时间点Ang-1和Tie-2表达均未见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在脑出血后第2d起Ang-1和Tie-2阳性微血管表达明显多于其他两组,而后表达逐渐升高(P〈0.01),至21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28d时仍有表达。结论:在脑出血后,损伤区Ang-1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上调,可能通过调节血管生成过程而促进脑出血损伤区微血管系统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缺损症状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及中药制剂平肝熄风汤的干预作用. 方法用Ⅶ型胶原酶于脑内定位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神经缺损积分评定神经功能;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线粒体悬液的荧光强度反映线粒体膜电位. 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迅速出现神经缺损症状,平肝熄风汤能明显降低神经缺损症状积分( 4 h 8.80分, 1 d6.80分, 3 d 2.80分, 7 d 1.60分).脑出血大鼠线粒体膜电位于术后 4 h显著下降, 1d时膜电位下降达高峰, 3, 7 d逐步恢复,仍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 t=7.352 P< 0.05 ).平肝熄风汤治疗组在脑出血后 1, 3, 7 d,线粒体膜电位均明显高于模型组( t=2.583 P< 0.05). 结论大鼠脑出血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平肝熄风汤能阻断膜电位下降,同时能减轻出血后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0.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病变具有类肿瘤样生长的特点,表现为滑膜组织的肥厚增生,血管翳形成,对关节周围的组织产生侵蚀和破坏。在滑膜类肿瘤样病变的发展过程中有多种炎性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参与,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舌对滑膜炎症的发展及滑膜血管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的:同步观察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变化,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 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2003—07/1l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择13龄45~50d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胶原性关节炎模型组30只。 方法:采用10mg牛Ⅱ型胶原与5mL完全福氏佐剂研磨后,以每只100μL从大鼠尾根部皮内注射免疫,于2ld后按上述方法和剂量再次重复免疫制作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依据关节红肿程度和范围及关节肿大和变形情况进行关节炎指数积分评定,关节炎指数积分越高,关节炎症状越严重。正常对照组于25d断头取血,胶原性关节啖模型组于免疫(造模)后25,30,35,40,45d分别断头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发病时间与滑膜新生血管形成、关节炎指数积分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之间的关系。 主要观察指标: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与关节炎指数积分的关系,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及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相关分析。 结果:纳入动物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随着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的延长,滑膜新生血管逐渐增多、滑膜增厚、关节炎指数积分逐渐增加、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也随之升高;其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35,P〈0.05),与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虽有相关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r=0.37l,P〉0.05)。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93,P〈0.01)。 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细胞因子网络中起重要作用,二者相互可能具有影响,相互促进,充当恶性网络循环的调控作用;是介导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和发展以及骨质侵蚀、致残的众多因子中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