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并总结了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诊治的2例乳腺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的临床及病理特点。2例患者均以乳腺巨大肿物为主要表现, 行乳腺肿物局部扩大切除术治疗, 未清扫患侧腋窝淋巴结; 术后病理提示CD34(+)、S-100(-), 符合SFT免疫组化特点; 因肿瘤细胞存在多形性及高核分裂相, 故诊断为恶性SFT。2例术后均未行辅助治疗, 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出现局部复发, 目前均无远处转移表现。乳腺原发恶性SFT需病理明确诊断, 乳腺肿物局部扩大切除或患侧乳腺单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 目前无明确证据表明腋窝淋巴结清扫及辅助放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蛋白质组进行研究,并与正常组织对比,寻找其中差异显著的蛋白.方法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提取10例PTC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NT)的蛋白质样品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及对比,应用Image Master软件对电泳图谱进行分析;将选出的差异性蛋白质点进行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查询.结果 得到了PTC及NT的双向电泳图谱;通过软件分析、对比,从中初步选取4个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质谱鉴定,确认为4种相应的蛋白质:其中脂皮质蛋白(annexinⅠ)、peroxiredoxin Ⅰ、线粒体顺乌头酸酶(mitochondrial aconitase)在PTC中表达上升,碳酸酐酶Ⅰ(carbonic anhydrase Ⅰ)在PTC中表达下降.结论 蛋白质组学为PTC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寻找肿瘤的特异性蛋白标记物、进一步探究肿瘤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治疗肿瘤的分子靶点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病历摘要 患者女,19岁,因关节肿痛2个月、蝶形红斑7 d、发热1 d于2006年10月19日入院.患者于2006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多关节肿痛伴晨僵.并出现心悸,双下肢对称性可凹性水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yclin D1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75例具有经典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结构的标本进行Cyclin D1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  Cyclin D1阳性表达率为93.33%(70/75), 其中41例(54.67%)呈弥漫强阳性表达(3+, 6~7分), 21例(28%)呈中阳性表达(2+, 4~5分), 8例(10.67%)呈弱阳性表达(1+, 2~3分); 仅有5例(6.67%)呈阴性表达(0~1分)。Cyclin D1的阳性表达在患者年龄是否≥ 50岁、肿瘤最大径是否≥ 2 cm、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是否累及乳头间质及其下大导管、雌孕激素受体有无及P53是否突变等因素的分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而Cyclin D1阳性表达程度与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P < 0.05)。  结论  Cyclin D1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呈过表达状态, 该蛋白过表达提示其在基因水平上可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异常, 这一假设尚需进一步行基因检测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5.
患儿 女,11岁,因"反复口腔溃疡伴皮疹6个月"人院.入院6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双侧颊黏膜疼痛伴片状充血及口角痛性溃疡.当地医院按口腔炎治疗后,双颊黏膜疼痛好转,但口角溃疡加重,逐渐波及到双唇,溃疡表面结痂,张口受限.  相似文献   
6.
病历摘要 患者男,55岁,因"皮肤巩膜黄染5年,皮疹3个月,间断呕血、黑便12 d"于2009年8月15日人院.患者2004年6月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皮肤瘙痒,尿色加深呈浓茶色.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报告4例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结果  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病变由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构成, 背景是丰富的胶原纤维, 有程度不等的玻璃样变。细胞数量不等, 没有或仅有轻度的细胞不典型性和多形性, 少见核分裂象。  结论  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肿瘤, 呈进行性、侵袭性, 有时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总结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6例SPTCL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观察及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病人均表现为不同部位皮下结节和/或硬结性红斑,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其中1例出现皮肤溃疡,5例伴有发热,所有病人均有典型的病理学改变,2例伴有较明显的噬血细胞综合症,瘤细胞均表达T细胞标记。2例于诊断后9~16个月死亡,4例经化疗后缓解,其中2例又有新发结节。结论 SPTCL为一种少见的原发于皮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应与脂膜炎及其它类型的皮肤淋巴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西安市区一般人群的骨密度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患病率,为西安市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564名年龄20~80岁的健康西安城市人群。男女两组均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各分为6组,用双能X光骨密度仪(HolgicQDR-2000)测量骨密度,参考WHO骨质疏松症的标准计算出西安市区一般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结果西安市区一般男女两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患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并且在50岁以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要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西安市区一般人群进入老年后骨密度开始逐年下降,骨质疏松患病率显著增高,尤其是绝经后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