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氧化碳(CO)中毒病人的脑损害发病早、症状显著、后遗症多。既往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主要诊断依据。脑损害的CT改变,国内尚未见报道。现结合本组20例做一初步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结直肠充气成像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肿瘤的诊断一直依赖于钡灌肠和结肠镜,对不适于上述检查的老年体弱患者多无好的检查方法。多层螺旋CT结直肠充气成像的应用为上述患者提供了方便。只需经CT一次扫描即可完成结直肠整个范围的数据采集,原始数据再经工作站处理可获得多种后处理图像—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显示(SSD)、透明显示(Raysum)图像。原始图像与重建图像的结合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而且该方法操作简单,成功率较高,应用前景较广。笔者现仅就所遇16例病例从肿瘤影像诊断价值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2年8…  相似文献   
3.
脑海绵状血管瘤32例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CT影像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2例均行MRI常规扫描,8例增强扫描,31例共有39个结节状或圆形病灶,分别呈T1加权像(WI)、T2WI高或低混合信号,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T1WI、T2WI均高信号,T1WI、T2WI均低信号;1例7个痛灶呈散在分布圆点形,T1WI、T2WI均低信号.16例行CT检查,显示20个病灶,均为较高密度病灶或不均匀稍高密度.结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显示信号具有特征性,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结合MRI及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经手术并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12例行CT平扫,后均作双期增强检查.结果:病灶位于十二指肠2例,回肠6例,空肠4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5例,肿瘤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7例;肿瘤最大直径7~10 cm,平均4.5 cm;平扫时肿瘤呈软组织密度,有6例肿块内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区;7例肿瘤边缘实质部分明显强化,5例肿瘤轻~ 中等强化;静脉期肿瘤均持续增高强化,6例肿块内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增强后无强化;7例肿瘤突破浆膜向肠腔外生长.结论:小肠间质瘤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双期增强后呈持续明显增高强化,对术前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6.
我院收治了经CT检查证实的脑出血320例,其中枕叶出血15例。老年人枕叶出血9例(男7例,女2例),年龄60~78岁。老年人枕叶出血9例中有高血压病史1~20年  相似文献   
7.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多层螺旋CT(MSCT)常规层厚和薄层重组图像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对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影像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经肺组织活检病理证实的PLAM4例,均为女性,年龄28~62岁;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常规扫描层厚10mm,探测器开放1.25mm×8,横轴面薄层重组和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层厚1.3mm。结果双肺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囊腔影,常规层厚图像显示囊腔影的径线2~35mm,较小的囊腔影不能显示明确的薄壁,薄层重组和MPR图像显示囊腔影薄壁明确,壁厚<2mm,囊壁上明确可见散在的血管断面影和血管穿插其中。1例伴有右侧胸膜腔少量积液,4例均不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管肌瘤改变。结论MSCT常规层厚图像发现可疑囊性病变,需进行薄层重组和MPR,对于弥漫分布的,厚度<2mm的薄壁囊肿,其囊壁内见到小血管穿插其中,应高度怀疑PLAM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意义。材料和方法:3例经外科手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的SPTP,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1例发生于胰头颈部,2例发生于胰尾部,有薄厚较均匀囊壁的囊实性肿块,囊性、实性成分比例各有不同,且分界不清,伴有不同程度囊壁钙化,囊壁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有增强,动脉期呈轻度增强,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中度的增强,延迟期肿瘤实性部分增强体积及程度更大,囊性和实性结构分界变得清晰,但均低于正常胰腺。结论:SPTP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病例术前能明确诊断,对手术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9.
以缺血性中风表现发病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早期易于误诊。现将我科近2年临床初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后经 CT 确诊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2例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31~82岁,平均58岁。既往有高血压史4例,头痛史1例。起病形式:均以不同程度的偏瘫为首发症状,其中活动中突然起病2例,睡眠和安静状态下起病6例,呈短暂反复发作2例,缓慢起病逐渐加重2例。自起病至症状明显历时30分钟左右,最长2个月。症状和体征:意识不清1例,伴发头痛、恶心、呕吐2例,语言不清4例。面神经麻痹10例,其中伴舌下神经麻痹6例.本组除2例肢体瘫痪呈间断性发作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其中上肢重于下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胆管囊腺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3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均经病理证实.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2例行冠状面、矢状面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1例行容积再现(VR);增强扫描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结果 3例均为多房性囊性结构肿块,囊壁及多房分隔平扫呈稍低密度,囊内液性部分呈低密度,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囊壁及多房分隔呈不同程度强化,2例延迟期强化,囊壁及多房分隔显示较平扫清楚;其中1例多房分隔较薄不规则,可见壁结节,增强后冠状及矢状面MIP像上清晰显示囊肿内下部分较完整的分隔及壁结节;1例囊壁及多房分隔光滑,局部增厚,增强后冠状及矢状面MIP图像清楚显示不同角度的多房分隔的形态,VR图像显示门脉左支血管腔明显受压、变细、移位;1例囊壁及多房分隔较厚不规则. 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结合三维重组图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