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由于围生期窒息、羊水污染以及合并症等因素引起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肌张力改变和生理反射异常,并可产生社会性神经功能障碍,如智能低下、癫痫、脑瘫等[1].患儿病情危急,家属表现悲观、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这种不良心理反应不但会影响患儿的治疗、康复,也会降低患儿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文献报道[2],家属良好的心理对促进HIE患儿智能发育、体格生长等方面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尹立琴 《甘肃医药》2012,(8):571-573
目的:观察七叶皂甙钠软膏治疗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诊断标准,将163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8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外用七叶皂甙钠软膏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90.36%,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0.113,P=0.006);治疗组在复温时间,硬肿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七叶皂甙钠软膏在治疗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安全有效,在基层医疗机构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用于低出生体重儿作为中长期静脉通道不同部位穿刺时间、留置时间、完成治疗情况、护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NICU中所有置入PICC的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前瞻性研究,详细记录研究期间NICU应用PICC导管的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期间有20例低出生体重儿置入PICC导管20根,以提供静脉营养、抗感染治疗、血管活性药物.急救是放置PICC导管的常见原因,经腋静脉置管导管平均放置(14.00±1.50)d,经肘部静脉(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置管导管平均放置(24.00±8.19)d,不同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PICC导管为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中长期静脉通道,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了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给患儿造成的不良刺激,贵要静脉置管系首选静脉.  相似文献   
4.
神经管畸形(NTDs)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缺陷之一,神经管闭合经过神经板形成、神经板塑形、神经板卷褶和神经褶融合四个阶段,此过程涉及遗传和环境两大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通过氧化应激、Ca2+超载、降低S-腺苷甲硫氨酸(SAM)/S-腺苷高半胱氨酸(SAH)比值等使胚胎整体DNA低甲基化,通过组蛋白修饰、基因多态性和甲硫氨酸合酶(MTR)等导致神经管闭合相关基因高表达,并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破坏细胞增殖和凋亡之间的平衡,影响神经管正常发育,最终导致NTDs的发生。本文介绍HHcy与上述几种机制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阐述HHcy对NTDs发生发展的影响,为临床上诊断和预防NTDs提供更为明确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用于低出生体重儿作为中长期静脉营养通道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间、留置时闻、完成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方法 对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分别采用PICC或外周静脉留置针共为40例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支持进行前瞻性研究,详细记录观察期间NICU应用PICC导管的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ICC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长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PICC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长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导管为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中长期静脉营养通道,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了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给低出生体重儿造成的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6.
儿科病区不同人群咽部携带轮状病毒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轮状病毒(RV)在儿科病区内的感染情况及有效预防措施。方法 在RV肠炎流行期间用快速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病区内RV肠炎、非肠炎患儿和工作人员3组人群的咽部分泌物进行RV抗原检测。结果 阳性率分别为66.7%、40%和40%。对非肠炎患儿和工作人员用1%病毒唑咽部喷雾1次后24h再次检测,发现阳性率可显著下降。结论RV肠炎流行期间存在着呼吸道传播,1%病毒唑喷咽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总结42例低出生体重儿(LBWI)应用机械通气的呼吸护理措施。强调LBWI患儿应用机械通气时病情观察和监 护、吸痰护理、气管内滴入、湿化及插管位置及呼吸机工作状态的重点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正确、合理的使用机械通气 的技术和管理。加强LBWI机械通气的呼吸护理,可提高LBWI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为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9-2011年我科收治的135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35例窒息患儿中,脐带异常引起者41例,占30.37%,羊水污染引起者37例,占27.41%;因母亲胎盘功能障碍引起者51例,占37.78%;135例窒息患儿中,78例新生儿窒息是胎儿窘迫的延续,占57.78%.结论 脐带异常、羊水污染、胎盘功能障碍是导致我科新生儿窒息主要原因,提示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儿和孕母的高危因素,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新生儿血清中B族溶血性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表面蛋白C5a肽酶(streptococcal C5a peptidase from group B streptococcus,SCPB)抗体,观察新生儿血清中SCPB抗体滴度,证实孕妇血中该表面蛋白抗体存在,为B族链球菌感染的免疫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2月-12月住院的107例新生儿血清,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GBS表面蛋白SCPB抗体。结果107例新生儿血清标本中有21例SCPB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9.63%;其中早产儿(<37周)SCPB抗体阳性率为3.7%,足月儿(≥37周)阳性率为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血清中存在GBS表面蛋白SCPB抗体,表明育龄期妇女自然感染GBS后可产生该蛋白抗体并通过胎盘传递给新生儿。SCPB抗体在孕妇及新生儿GBS感染中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