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癌(gastric cancer,GC)及不同胃黏膜组织中表皮生长受体(EGFR)的表达规律及其与凋亡的关系,探讨胃癌形成过程中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以表皮生长受体靶点的胃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不同胃黏膜组织中EGFR。30例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31例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15例异型增生(Dysplasia,Dys),胃癌组织32例。结果:从CSG→CAG→Dys→GC过程中,EGFR表达均呈递增趋势。CSG灰度值(57.64±4.44)、CAG灰度值(55.05±6.97)、Dys灰度值(48.59±4.16);GC灰度值(32.25±4.13)。EGFR表达在CSG、CAG、Dys、GC之间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EGFR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在临床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方面EGFR阳性表达率明显不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基因表达可作为在胃黏膜由浅表向萎缩、不典型增生和胃癌发展过程中的有用指标,且EGFR基因表达可判断胃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iceA基因型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旨在寻找内蒙古地区Hp iceA基因型的分布特点。方法:从164例胃十二指肠疾病(包括CSG 32例,CAG 70例,PUD32例,GC 30例)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培养并经系统鉴定确认为Hp者,传代培养2 d扩增细菌。用标准方法提取Hp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检测Hp iceA基因的表达情况。iceA基因与疾病关系的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164例临床分离的Hp菌株中,iceA基因的检出率为56.71%,iceA 1基因的检出率为39.63%(65/164),iceA 2基因的检出率为30.49%(50/164),iceA1的检出率高于iceA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疾病组中,iceA 1检出率分别为CSG 40.63%,CAG37.14%,PUD 43.75%,GC 40.00%,iceA 2检出率分别为CSG28.13%,CAG28.57%,PUD31.25%,GC33.33%,iceA 1和iceA 2基因在各组疾病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型以iceA 1为主,Hp感染后其iceA基因型不能预示感染的个体将更有可能发生何种胃十二指肠疾病,iceA基因不能作为Hp毒力强弱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镜套扎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73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药物+内镜(生长抑素+内镜套扎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组34例,内科保守治疗(生长抑素+普洛奈尔)组39例,观察两组止血有效率和再出血率。结果药物+内镜治疗组止血有效率94.12%,再出血率5.88%;内科保守治疗止血有效率74.36%,再出血率27.27%。两组止血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内镜治疗组再出血率发生率明显低于内科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导致胃癌、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一种胃内感染的细菌,近年来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方案不断更新,但仍出现了根除率下降、抗菌药物耐药率升高等情况,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胃癌患病率增加,因此,需要对根除方案进行进一步研究。基于幽门螺杆菌培养+药敏的治疗方案已逐渐用于临床,本文就幽门螺杆菌培养+药敏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用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miRNA参与个体许多发育和生理过程,也在许多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miRNA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影响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miRNA与肠道微生态相互作用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并总结miRNA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监测、治疗和预后中的应用。提出该领域在开发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方面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恶性结直肠肿瘤采用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之间收治的82例恶性结、直肠肿瘤患者,按入院诊断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奥沙利铂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9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7.78%。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19.52%,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34.1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对治疗恶性结、直肠肿瘤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实效,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粪便脱落细胞学与粪隐血试验检测在大肠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4月来我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大肠癌组(经病理证实)11例及非大肠癌组14例,两组患者均在肠镜检查前行粪隐血试验及脱落细胞学检查,观察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大肠癌组两者联合检测其敏感性为90.9%,分别与单独一种方法检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大肠癌组脱落细胞学检测特异性为92.9%,分别高于粪隐血及两者联合检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粪便脱落细胞学及粪隐血试验两种检测手段可以提高大肠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腺苷酸激酶2(adenylate kinase 2,AK2)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并分析其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9月经病理学确诊的肺腺癌患者145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K2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EGFR突变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患者无疾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因素。结果 AK2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癌旁组织(P0.001)。AK2高表达组(强染色)和弱表达组(中等、弱染色及阴性)的EGFR突变率分别为70.0%和4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17,P=0.013)。伴有EGFR突变的患者中,AK2表达与肿瘤最大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胸膜侵犯、突变类型显著相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特征无相关性。生存分析表明,在EGFR突变患者中,AK2高表达组和弱表达组的中位DFS分别为15.0和2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6,P=0.024);而EGFR未突变患者AK2高表达与弱表达患者的中位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7,P=0.117)。单因素分析显示,AK2水平、EGFR突变、肿瘤最大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胸膜侵犯均为影响肺腺癌患者DFS的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AK2高表达(HR=1.555,95%CI:1.021~2.369,P=0.040)和淋巴结转移(HR=1.953,95%CI:1.181~3.230,P=0.009)为肺腺癌患者D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肺腺癌组织AK2表达水平与EGFR突变率呈正向关联,癌组织高表达AK2预示较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基于背景荧光猝灭-免疫层析技术研制的尿纤维连接蛋白(Fn)定量检测卡,建立一种快速、简单、无创的定量检测膀胱癌肿瘤标记物的方法。方法:使用Fn定量检测卡,分别检测尿液样本膀胱癌组50例、健康人组100例、其他部位肿瘤组50例和良性泌尿系统疾病组14例,利用统计分析确定出膀胱癌患者cutoff值、灵敏度、特异度,对检测结果进行LSD-t多重比较显著性分析。结果:在Fn检测结果统计分析中,膀胱癌患者组与其他各组Fn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Fn曲线中得出cut-off为324.05ng/ml,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99.9%。结论:Fn检测卡能定量检测尿液中Fn含量,有较高的专属性,检测速度快,有望成为膀胱癌辅助诊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胆总管结石内镜和手术治疗效果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照分析内镜和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胆总管结石471例,其中内镜治疗365例,常规外科手术106例。采用EST、Pre—cut、EST后ENBD等方法,比较内镜治疗和常规手术治疗的效果,以及在适应症、并发症发生率和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不同。结果365例胆总管结石内镜取石成功359例,成功率98.36%。EST后总的早期并发症为10.86%(39/359),原因主要为胆管炎,占61.54%(24/39),而EST后行ENBD者早期并发症仅为2.96%(8/270),EST无后期并发症。内镜取石平均住院时间仅为3d。开腹手术创伤大,可产生胆管狭窄、胆管炎、肝功损害等并发症,住院时间7~18d,平均12d,EST的医疗费用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结论EST对胆总管结石在住院时间、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都明显优于常规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