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李嘉  蔺琪  李莉  施维  吴倩  孟昭宇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21,(1):24-24,I0001,I0002,25,26
目的借助水囊法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探讨儿童先天性角膜混浊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角膜混浊患儿142例(181眼),观察先天性角膜混浊的眼前节发育情况,根据发育异常的表型分为A、B、C、D四型。结果 181眼中有A型43眼(23.8%),仅前部角膜混浊不伴有其他结构异常。B型11眼(6.1%)为后部或全层角膜混浊,伴角膜后部局部缺损,而虹膜晶状体正常。C型88眼(48.6%)为虹膜或房角发育异常,但晶状体未见异常,其中房角发育异常范围小于4个方位的C1型共35眼(19.3%);房角发育异常范围大于等于4个方位的C2型共53眼(29.3%)。D型39眼(21.5%)为角膜虹膜与晶状体粘连,或存在混浊、膜样、缺如等晶状体异常。双眼混浊患者两眼表现可不对称;同时伴有晶状体和虹膜异常的比例,双眼混浊(32.1%)显著多于单眼(13.6%)(χ2=8.947,P=0.003)。结论采用水囊包裹探头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是适合于儿童的眼前节检查方法,可用于分析先天性角膜混浊角膜、虹膜、房角和晶状体的影像学特点并分型,对明确其诊断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脉诊作为中医诊疗体系的特色征象之一,是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也是针灸治疗的重要参照。文章以虚、实为纲对脉象进行分类,通过对古代经典医案《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的文献整理,经过合理辨证,分析古人对脉象和针灸治法相互关系的认识,总结其特异性规律,为针灸临床提供清晰可辨的诊疗思路,提高针灸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 对2007-01-2010-12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2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均愈合.未出现股骨干骨折、股骨头坏死或切割、内植物局部感染或断裂失败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PFN A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很好的生物力学特性,且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疗效可靠,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理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5年患者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区域的转归进行随访,并分析相关因素及其对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笔者自2008-10—2008-12对67例(100膝)晚期膝关节疾病行TKA术后1周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分布大小进行测量,术后5年进行随访,将术后1周与术后5年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区域大小进行对比,并行膝关节KSS、WOMAC、SF-36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随访44例(67膝),术后5年随访中所有患者已无痛觉缺失区,25.4%(17/67)膝关节切口外侧感觉减退已完全恢复,74.6%(50/67)膝关节仍存在切口外侧痛觉减退区;痛觉减退区面积为0~42.6(10.63±11.80)cm~2,较术后1周时减少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P0.001)。术后5年有主观麻木感11膝,无主观麻木感56膝,两者术后5年的痛觉减退面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P0.001);主观麻木与客观麻木患者与KSS评分、WOMAC评分、BMI、是否髌骨置换等均无相关性。术后5年痛觉减退面积与切口长度、髌骨置换与否、BMI、手术侧别均无显著相关性。术后5年时膝关节KSS评分、WOMAC评分、SF-36评分与术后1周及术后5年的痛觉减退面积无相关性。结论 TKA术后切口外侧感觉障碍面积可随时间大部分或完全恢复,其最终转归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应用翼状钢板内固定治疗20例股骨转子部大段粉碎性骨折。认为本法的优点是:适应证广,固定可靠,可进行早期功能练习及负重,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不同病程、不同位点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儿视力及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变化特点,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根据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查确诊且病例资料完整的LHON患儿36例纳入研究,其中27例有完整的视力资料的患者纳入视力结果的分析。 方法 根据病程分为≤6个月的亚急性期组和>6个月慢性期组;根据致病基因位点分为11778位点突变组和14484位点突变组。分别比较不同发病时间、不同基因突变位点及不同性别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觉诱发电位(VEP)P100波平均潜伏期和振幅,并分析VEP指标与视力、发病时间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病程、BCVA、VEP P100波的潜伏期及振幅。结果 36例LHON患儿,其中男性27例,平均年龄(10.75±4.64)岁。不同性别、病程、突变位点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无统计学差异。亚急性期组VEP中P100波平均潜伏期(109.54±29.05)μs低于慢性期组(127.28±6.95) μs(t=-2.93,P=0.007);两组间P100波振幅无明显差别。14484突变组BCVA、P100波平均潜伏期及振幅均有好于11778组的趋势,但是差别无统计学意义。BCVA与P100波振幅呈正相关性(r=0.459,P=0.014)。结论 LHON儿童亚急性期VEP主要表现为P100波振幅降低,慢性期潜伏期也明显延长;视力与P100振幅呈正相关。14484突变位点患儿视神经传导功能略好于11778位点突变患儿。(眼科, 2022, 31: 386-38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对68例(75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均行跟骨外侧L形切口,复位关节面骨折,恢复Bohler角和±issane角后用钢板固定。采用AOFAS评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68例均获得平均22(12—46)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Bohler角由术前(6.5±11.6)°恢复至术后(27.2±6.8)°,Gissane角由术前(88.7±10.4)°恢复至术后(123.5±10.2)°。19足出现并发症。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适当的手术时机和熟练的手术技巧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单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3-10—2016-10诊治的35例(41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观察组16例(17椎)手法复位后行PKP治疗,对照组18例(24椎)单纯行PKP治疗,均采用双侧椎弓根穿刺。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2~2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周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央高度、Cobb角、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PKP治疗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在椎体高度恢复、疼痛缓解及功能障碍改善方面与单纯PKP术并无明显优势,而且增加了麻醉及脊髓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