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海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有关健康人群梅毒感染情况的报道不多。笔对本市1996年~1999年城镇无偿献血的梅毒抗体初次检测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HBsAg、抗-HCV、抗-HIV、抗-TP酶免四项中再检标本检测结果进行追溯,分析造成再检的原因,为是否对单试剂阳性献血者进行永久屏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追溯分析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本站无偿献血者酶免四项再检标本2329例,用原试剂进行双孔再检的情况.结果 再检标本66.98%为阴性,阳性符合性仅为33.02%.阳性献血者中除抗-TP主要为双试剂阳性报废外,其他3项均以单试剂阳性报废为主,尤其是抗-HIV,单试剂阳性报废占87.10%.结论 单试剂阳性献血者永久屏蔽会造成一定比例合格献血者的流失.建议对单试剂阳性献血者实行暂时屏蔽,并定期追踪复查,复查阴性者可解除屏蔽,复查阳性者再进行永久屏蔽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制一种新式的软芯袋式白细胞滤器,可与血袋一起离心分离制备所需制品,然后进行白细胞滤除。方法采用软质聚氯乙烯膜片为外壳,聚酯纤维为内层隔膜的滤芯结构等工艺制成的白细胞滤器;对滤器密合性进行压力试验;对滤器残余血量及过滤后制品进行白细胞去除率、红细胞回收率、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压力试验滤器无泄漏,密合性好;滤器残余血量〈30mL、白细胞去除率≥99.99%、红细胞回收率〉91%、游离血红蛋白〈200mg/L。结论软芯袋式白细胞滤器符合YY0329—2002《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质量要求;该滤器所制备的血液制品符合《血站基本标准》要求;该滤器是最佳的白细胞滤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量化监控和趋势分析对血站血液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做出客观评价,并以此促进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同质化水平和标准化管理。方法 建立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供应和质量控制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向山东省17家血站发放《采供血过程质量监测指标统计表》,明确指标定义和计算公式,收集各血站2022年1—12月质量监测指标数据,利用SPSS23.0软件对其中血液检测(31个)的质量监测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家血站实验室血清学检测不合格项目占比为ALT 55.84%、HBsAg 13.63%、抗-HCV 5.08%、抗-HIV 5.62%、抗-TP 18.18%、其他因素(主要标本不合格)1.65%。检测不合格率和中位数分别为(1.23±0.57)%与1.11%,ALT不合格率和中位数分别为(0.74±0.53)%与0.60%,检测不合格率与ALT不合格率呈正相关(r=0.974,P<0.05)。HBsAg不合格率为(0.15±0.09)%,抗-HCV不合格率为(0.05±0.04)%,抗-HIV不合格率为(0.06±0.03)%,抗-TP不合格率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血型初筛错误的原因,提高血型初筛的准确率。方法统计我站2008~2010年无偿献血标本中初筛错型比例,分析错型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血型初筛的准确率。结果错型中以该凝集而不凝集为主,占50.68%,判读错误居第二位,占25.68%,操作错误占12.16%,标记错误占11.49%。结论针对错型原因,通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强化操作规程,任何情况下不允许简化流程;加强各环节的核对;合理选择ABO血型初检试剂,并按规定的要求贮存;持续改进流动采血车的工作条件,大量外采时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等措施来提高血型初筛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甲蓝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比较同源新鲜冰冻血浆在灭活前后制备的冷沉淀的质量得出结论。结果亚甲蓝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FⅧ、Fbg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FⅧ留存率为(62.5+8.8)%,Fbg留存率(62.0+11.7)%,而vWF、FXⅢ、Fn与同源未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用亚甲蓝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两种主要成分FⅧ和Fbg含量均有损失,如果从降低输注冷沉淀传染病毒风险的角度考虑,则应对病毒灭活冷沉淀降低标准,加大临床输血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有效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及血液供应过程质量指标监测体系,客观地评价血液采集、制备和供应过程的质量控制水平,促进血站采供血过程的持续优化和标准化管理。方法 建立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献血服务、成分制备、血液检测、血液供应和质量控制的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向山东省17家血站发放《采供血过程质量监测指标统计表》,明确指标定义和计算公式,收集各血站2022年1—12月质量监测指标数据,利用SPSS25.0软件对其中的献血服务(10个)、成分制备(7个)和血液供应(4个)3个方面21个质量监测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了不同规模血站质量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17家血站献血服务过程质量监测指标平均值分别为:定期献血者比例44.66%(2 233/5 000)、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22%(11/50)、非标量全血采集率0.46%(23/5 000)、HBsAg初筛漏检率0.052%(13/25 000)、血液采集一针率99.42%(4 971/5 000)、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率86.49%(173/200)、400 mL全血采集率66.50%(133/200)、献血者满意度99.25%(39...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酶免四项弱反应性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了解其假阳性比率,为弱反应性献血者的屏蔽及日后归队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对100例弱反应性献血者在6个月以后进行追踪检测,标本均按原检测不合格项目分类,用检验科目前正在使用的初、复检试剂进行检测.结果 57%的献血者仍呈反应性,而43%的献血者呈现无反应性,且所检测标本的S/CO值均处于0.7~2之间,均属弱反应性.结论 弱反应性献血者中存在很大程度的假阳性,全部对其进行屏蔽,必然造成大量血液的浪费和爱心献血者的流失,期待相关部门对献血者的屏蔽范围及归队管理出台明确的要求,尤其是对弱反应性献血者是否需要屏蔽及假阳性献血者的日后归队管理制定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献血者自身及相应冷沉淀制品中的FⅧ及Fbg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查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采用一期法测定献血者自身及冷沉淀中FⅧ含量,采用凝固法测定献血者自身及冷沉淀中Fbg含量,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者间FⅧ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即献血者自身FⅧ水平高,其制品中的FⅧ含量也高;两者间Fbg不存在相关关系,即献血者自身Fbg水平高,但其制品中的Fbg含量不一定高。结论冷沉淀制备中除严格控制冷链和时间,按标准操作规程操作来降低凝血因子的损耗外,建议对献血者自身FⅧ进行筛查,选择FⅧ水平高的献血者血浆加工制备冷沉淀,才能从源头上提高冷沉淀制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如何提高定期献血者比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期献血者是指至少献过三次血并保持每年至少献一次血或一有电话联系就能做到献血的无偿献血者,定期献血者在影响潜在献血者、提高血液安全性、缓解急症用血矛盾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如何挽留住一个无偿献血者,并鼓励其成为定期献血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对威海市1997、1998、1999三年间无偿献血者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首次献血者与定期献血者合格率进行了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