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78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D4+CD8+和CD4+/CD8+比值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T细胞亚群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不同类型的肝炎病人,比较分析其外周血CD4^ 、CD^ 和CD4^ /CD^ 比值。结果 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CD4^ 细胞及CD4^ /CD^ 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且急性肝炎大于慢性肝炎(轻中度)大于慢性肝炎(重度);CD^ 细胞则相反(P<0.05)。结论 人体外周血CD4^ 、CD8^ 绝对数和CD4^ /CD^ 比值影响着HBV感染后的患者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髓内催产素(OT)与内源性脑啡肽和强啡肽A1~13在痛觉调制中的关系.方法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行为反应的指标,观察向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入抗甲-脑啡肽血清、抗强啡肽A1~13血清和OT对动物痛阈的影响.结果 脊髓内注入抗甲-脑啡肽血清、抗强啡肽A1~13血清后,大鼠痛阈与注药前相比分别变化(-23.32±2.81)%~(-12.11±2.13)%和(-26.33±5.42)%~(-13.2l±2.32)%,与对照组相比痛阈明显降低;但在注射OT前预先注射抗甲-脑啡肽血清或抗强啡肽A1~13血清,大鼠痛阈较注药前增加(8.96±3.02)%~(70.22±6.16)%和(5.56±2.63)%~(61.21±5.21)%,抗甲-脑啡肽血清或抗强啡肽A1~13血清均不能完全阻断OT的镇痛效应.结论 脊髓内OT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不完全依赖于脊髓内的内源性脑啡肽和强啡肽A1~13.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氰戊菊酯对家兔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高、中、低3个染毒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于染毒前后进行新西兰兔体感诱发电位(SEP)及染毒后大脑组织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测定。结果与染毒前及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染毒后SEP的N1、P1、N2波潜伏时及中剂量组的N2波潜伏时明显延长(P<0.01),同时其中高剂量染毒组、中剂量染毒组ET、AngⅡ较对照组显著增高、NO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低剂量染毒组AngⅡ较对照组显著增高、NO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氰戊菊酯可致家兔中枢神经电生理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大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物质的紊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学习记忆能力大鼠的不同脑区一些氨基酸含量的差异,以揭示学习记忆能力与特定脑区某些氨基酸含量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在MG-2型三等分辐射式迷宫中进行学习记忆能力的检测后,根据学习记忆能力分为两组(学习记忆能力均好者为Ⅰ组;学习记忆能力均差者为Ⅱ组).将大鼠立即断头处死,分别测定大脑皮层、小脑、纹状体、海马、下丘脑五个脑区Asp、Glu、Ala、Gly、GABA、Tau的含量.结果学习记忆能力均差的大鼠与学习记忆能力均好的大鼠比较:海马、纹状体Asp含量显著降低(P<0.05);皮层、海马、纹状体Glu含量显著降低(P<0.05);皮层、小脑、海马、纹状体Tau含量显著降低(P<0.05和P<0,01);皮层、纹状体Gly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纹状体GABA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各脑区Ala含量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海马、皮层、小脑、纹状体内氨基酸水平和比例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肿瘤坏死因子在重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TNF α在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及重症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与TNF α活性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不同临床类型的肝炎患者 84人 ,正常对照组 18人 ,比较各型患者血清TNF α活性 ,并就血清内毒素水平与TNF α活性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 TNF α活性水平在各组间总的差别有显著性 (F =2 1.53,P <0 .0 1) ,呈现出重症肝炎 >CH(重 ) >CH(中 ) >CH(轻 ) >肝硬化 >AH ;且重症肝炎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均 <0 .0 1) ,其它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慢性乙肝 (重度 )合并G- 杆菌感染者和TNF α活性与内毒素水平呈正相关 (r =0 .9111,P >0 .0 5)。结论 TNF α可能参与了重症肝炎的发生 ,内毒素通过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大量TNF α促进肝细胞的坏死。  相似文献   
6.
背景学习记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现象,参与学习记忆的物质以及与学习记忆有关的脑区虽然研究较多,但是,其机制仍没有完全阐明.目的探讨不同学习记忆能力大鼠的不同脑区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以揭示学习记忆能力与特定脑区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设计以实验动物为对象,完全随机设计实验.单位济宁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1-03/2004-01在济宁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及苏州医学院完成.wistar大鼠40只,15月龄,雄性,体质量580~650 g.干预学习记忆能力的检测在MG-2型三等分辐射式迷宫中进行.大鼠受电击后直接逃至安全区为正确反应,连续10次有9次正确即达到了学会的标准,观察指标有达标所需反应次数及正确反应率.达标所需反应次数低于(或等于)40次者为学习能力好.否则为学习能力差.24 h后重复检验,观察其记忆保持情况.连续3次均能正确反应者为记忆能力好,否则为记忆能力差.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均好组(10只);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均差组(12只).其余被淘汰掉.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大鼠大脑皮质、小脑、纹状体、海马、下丘脑5个脑区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学习记忆能力均差的大鼠与学习记忆能力均好的大鼠比较皮质、海马、纹状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t=3.82,4.50,6.76,P<0.01);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皮质、海马、纹状体、下丘脑4个脑区均显著降低(t=4.75,7.06,10.88,17.28,P<0.001);各脑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海马、皮质、纹状体、下丘脑可能均参与学习记忆过程,这些脑区的抗氧化酶活性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7~17岁儿童生长激素分泌水平,并探讨血清铁、血清锌和血铅含量对生长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对济宁市744名7~17岁青少年儿童,空腹采集静脉血5ml,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生长激素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铁含量,电位溶出法测定血清锌和全血中铅的含量。结果男、女童生长激素分泌的突增年龄分别为11岁和9岁;9~10岁年龄段女童分泌量显著高于男童,12岁以后男童分泌水平反超女童;随着血清铁含量的增加,生长激素分泌量呈逐渐增大趋势,低、中、高3个血清铁含量组生长激素分泌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8,P〈0.05);锌充足组生长激素分泌量高于缺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38,P〈0.01);随着血铅含量增加,生长激素分泌水平逐渐降低,经方差分析显示:相对安全组、超标组和高铅组生长激素分泌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8,P〈0.05)。结论女童生长激素分泌的突增期早于男童;血清中铁、锌含量的增加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血铅的增加则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济宁市青春前期儿童血铅含量,探讨铅对青少年儿童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化的原则获得143名11~14岁青少年儿童,利用青少年自评量表进行行为调查,应用微分电位溶出法测定全血中铅的含量。结果济宁市青春前期儿童血铅平均水平为58.30μg/L,男生血铅水平、铅中毒人数低于女生,行为异常的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率高于行为正常组。血铅含量与注意缺陷、违纪行为、攻击行为呈现正相关性(r依次为0.187、0.193、0.213),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铅是影响儿童行为发育的主要因素,针对青春前期儿童应减少其对环境中铅的接触。  相似文献   
9.
10.
肾移植后阴茎勃起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肾移植后男性患者的阴茎勃起功能。方法:应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表(IIEF-5),对120例肾移植男性患者勃起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收回有效问卷96份(80%),慢性肾功能衰竭男性患者ED发生率为69.79%,肾移植后ED的发生率为42.71%,明显低于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P<0.01);肾移植后78.13%的病人存在性心理障碍。结论:心理障碍、年龄因素和透析时间与勃起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