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例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者分别诊断为小淋巴细胞淋巴瘤(B细胞性)(B-S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分别为单克隆IgG-kappa型、IgM-kappa型和Kappa型;临床表现均有贫血和肝脾肿大。结论: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的淋巴瘤诊断需根据淋巴结和骨髓的病理学、血清免疫球蛋白、外周血或骨髓细胞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综合判断;应注意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Waldenstroem巨球蛋白血症(WM)是由B淋巴细胞克隆异常增殖所致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病理细胞具有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的功能。本研究对2例WM患者的诊断经过及形态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例患者的细胞学检查均发现特殊的“泡沫状细胞”,其细胞化学染色具有淋巴细胞的特征,而不具有单核巨噬细胞或脂肪细胞的特点。结论:本文所描述的细胞为印戒样淋巴细胞的特殊亚型,可以将其描述为“宝石镶戒样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3.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WM)是由B淋巴细胞克隆异常增殖所致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病理细胞具有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的功能.本研究对2例WM患者的诊断经过及形态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例患者的细胞学检查均发现特殊的"泡沫状细胞",其细胞化学染色具有淋巴细胞的特征,而不具有单核巨噬细胞或脂肪细胞的特点.结论:本文所描述的细胞为印戒样淋巴细胞的特殊亚型,可以将其描述为"宝石镶戒样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国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不同病期染色体核型及其演变和ber—abl融合基因特点。方法对1193例CML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及524例CML患者的ber-abl融合基因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染色体的检测采用R显带技术,融合基因检测采用RT-PCR技术。结果在所有病例中,Ph染色体阳性(Ph^+)患者占98.07%,Ph^-患者占1.93%。在Ph^+患者中,95.64%为典型Ph染色体阳性,4.36%为变异型Ph染色体阳性。11.88%的典型Ph^+患者发生染色体核型演变。急变期、加速期和慢性期染色体核型演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9.04%、27.78%及7.94%。在所有典型Ph^+患者中,发生染色体核型演变后最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类型为+Ph(14.62%),+8(10.77%)和-21(7.69%)。急变期和加速期最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类型为+Ph(28.57%),+8(16.67%)和+19(7.14%);慢性期最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为-21(10.26%),+Ph(8.97%)和+8(8.97%)。附加染色体异常联合出现类型以+Ph与+8的联合最多(3.60%)。在所有524例检测过融合基因的标本中,h3a2(+)为54.01%,b2a2(+)为27.67%。结论国内CML患者染色体的核型及演变可能有着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Raffeld、Jaffe及Banks3人首先提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B细胞淋巴瘤。细胞遗传学特点是[t(11:14)(q13:q32)],由11号染色体的bcl-1基因(11q13)易位到14号染色体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启动子的下游,从而导致bcl-1基因表达的上调。bcl-1基因的移位致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 mRNA过度表达,最终导致细胞增殖的调控紊乱。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收集1989年1月至2019年12月国内学者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的文献及参考文献,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40例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合并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autoimmune cytopenia,AIC)病例,包括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及Evans综合征等。虽然各亚型淋巴瘤病例数均较少(n=1~28),但通过系统性分析仍得到部分有意义的发现。除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autoimmune neutropenia,AIN)外,各类AIC均有报道,发生率依次为AIHA>ITP>冷凝集素综合征(cold agglutinin syndrome,CAS)>PRCA>Evans综合征。AIC见于各亚型淋巴瘤,但各类AIC在不同亚型发生率存在差异。CAS仅见于淋巴瘤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lymphoma,B-NHL)、AIHA、ITP,Evans综合征多见于B-NHL,PRCA则多见于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 cell non Hodgkin′s lymphoma,T-NHL)。相较于糖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合并ML的AIC抗肿瘤治疗对有效率更高。恶性淋巴瘤合并AIC临床情况复杂,需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介素—6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可具有高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活性。IL-6可能在AML发病中具重要作用。抗IL-6单抗的初步临床应用为AML的治疗展示出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常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我们将近几年所遇文献报道原发于结外恶性淋巴瘤123例及本院诊治的5例,就其误诊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术前诊断率,延长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介素-6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可具有高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活性。IL-6可能在AML发病中具重要作用。抗IL-6单抗的初步临床应用为AML的治疗展示出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途径,提高教学效果,引入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clinical pathophisiology and therapy,CPPT)教学模式,整合基础课程和血液形态学资源于内科血液病的教学中,理论教学结合实验课程,通过考试和调查问卷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CPPT教学模式在内科血液病教学中顺利完成,采用CPPT教学模式的学生血液病部分平均考试成绩为(69.6±11.9)分,高于历史平均成绩(58.0±12.3)分(P<0.01),学生对CPPT教学模式的总体评分为80.7分,学生普遍认为血涂片、骨髓涂片及病理切片的观察有利于对血液病的理解和掌握;CPPT教学模式可以在内科血液病课程的教学中顺利实施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