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住院超重及肥胖患者短期进行极低热量饮食干预的效果及其依从性。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30例超重及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住院期间给予每日总热量800 kcal(1 kcal=4.186 8 kJ)的饮食干预。比较其入院当日和出院当日的体质量,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对极低热量饮食的耐受性,随访患者出院半年内饮食控制和体质量情况。结果:患者平均接受(8±3) d的极低热量饮食干预后,体质量显著下降[(92.86±22.78) kg vs (95.93±23.28) kg,P<0.001]。所有患者均无干预相关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住院期间可坚持极低热量饮食治疗,但在出院后长期依从性较差。结论:短期极低热量饮食干预可有效降低超重肥胖患者的体质量,患者耐受性好,但对长期极低热量饮食依从性较差,应加强患者饮食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伴糖代谢紊乱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血清未羧化骨钙素(ucOC)水平的影响。方法:对伴有糖耐量受损或2型糖尿病的114例NAFLD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其中57例(小檗碱组)加小檗碱治疗(0.5 g/次,每日3次),共干预16周,其余57例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对照组。评价干预前后患者ucOC水平变化及血糖、血脂和肝脏脂肪含量(HFC)等指标,分析ucOC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小檗碱组患者血清ucOC水平升高更明显(P0.001)。校正年龄、性别和体质指数(BMI)后,小檗碱组血清ucOC的改善情况[4.60(3.50, 5.70)]仍明显优于对照组[0.96(-0.14, 2.05),P0.001],平均差异为3.64 (95%CI 1.74~5.55)。亚组分析显示,在非肥胖老年男性患者中,小檗碱升高ucOC的作用更加明显。偏相关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后,治疗前后血清ucOC水平差值与BMI、体质量、腰围、HFC、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的差值负相关(P0.05)。结论:小檗碱能改善伴糖代谢紊乱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代谢异常,可能与其升高血清ucO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评判国内最新研制的电生理刺激反馈仪DS21无创筛查糖尿病的稳定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46例受试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既往病史分为健康组(n=17)、糖调节受损组(n=15)和糖尿病组(n=14)。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常规体检及采集病史及生化检查,对受试者进行3次电生理刺激反馈仪DS21测试,得到3个电导值,通过计算平均偏差,判断检测结果的稳定性、有效性,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46例受试者电导值平均偏差最大值为4.4,最小值为0.2,均小于5.0;46例受试者中健康组、糖调节受损组和糖尿病组受试者的电导值分别为77.9±5.2、70.4±5.7、54.7±11.4,趋势为健康组糖调节受损组糖尿病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了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3组人群电导值依然存在上述趋势(P0.01)。入组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国产电生理刺激反馈仪DS21在不同糖代谢人群中存在不同的电导值,有助于评判糖尿病风险,且稳定、安全,值得进一步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肽水平在筛查无症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和分型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入组2016年1月至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600例无神经系统症状的2型糖尿病(T_2DM)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完整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血生化指标检测、精氨酸试验及肌电图检查。结果:600例2型糖尿病(T_2DM)患者中,307例(51.2%)合并无症状DPN,其中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患者173例(28.8%)、局灶性非对称性DPN患者134例(22.3%)。与不合并DPN的T2DM患者相比,无症状DPN患者年龄更大、病程更长、血糖控制更差,且精氨酸释放后0、2、4、6 min时C肽水平更低(P0.05)。C肽水平降低是无症状DSPN独立危险因素(P0.01),而与局灶性非对称性DPN无关。空腹C肽水平联合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预测无症状DSPN的AUC为0.758(95%CI 0.720~0.792,P=0.032)。结论:C肽释放水平降低是DSPN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合并C肽水平降低的T_2DM患者,应警惕无症状DSPN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与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氨酸刺激试验评估胰岛β细胞1相分泌功能的价值及其对2型糖尿病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及体检中心诊治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NT2DM) 80例,饮食运动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有效(LIODT) 62例,胰岛素治疗(IT) 160例和正常对照(NC) 40例。采用精氨酸刺激试验评估β细胞1相分泌功能,测定空腹0 min与精氨酸刺激后2、4、6 min时血糖(G)、胰岛素(I)和C肽(CP)水平。结果:与NC组相比,NT2DM组、LIODT组、IT组精氨酸刺激试验中ΔI、ΔI/G和ΔCP/G明显降低(P0.01)。不同阶段2型糖尿病中,IT组ΔI、ΔCP、ΔI/G、ΔCP/G较NT2DM组、LIODT组明显降低(P0.01)。AIR正常截点为ΔI≥23.09 mU/L。校正了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后,ΔI、ΔI/G、ΔCP/G与空腹血糖(FPG)及HbA1c负相关,ΔI、ΔCP、ΔI/G、ΔCP/G与每日口服降糖药种类及口服降糖药剂量负相关。在已诊断2型糖尿病中(包括LIODT组、IT组),ΔI、ΔCP评判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2.23 mU/L、0.97 ng/mL(P0.01)。结论:精氨酸刺激试验可有效评估胰岛β细胞1相分泌功能,2型糖尿病患者达到功能临界值(ΔI≤12.23 mU/L,ΔCP≤0.97 ng/mL)时需行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精氨酸刺激试验中不同时间点胰岛素/血糖增值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的评价作用,以探讨精氨酸刺激试验的简易方法。方法   2009年9月至2013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 730例T2DM患者,在精氨酸刺激后2、4、6 min分别采血测血糖(serum glucose,G)、真胰岛素(insulin,S)和C肽(C peptide,CP)。胰岛素/血糖的增值(ΔIS/G)作为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的标准,采用相关性分析比较精氨酸刺激后2 min、4 min及6 min胰岛素/血糖的增值(Δ2IS/G、Δ4IS/G、Δ6IS/G)与胰岛β细胞功能相关性;进一步采用Bland Altman方法评价不同时间点ΔIS/G与精氨酸刺激后ΔIS/G增值的一致性。结果  T2DM患者中精氨酸刺激后每一时间点均与ΔIS/G呈显著相关(Δ2IS/G:r=0.889,P<0.01;Δ4IS/G:r=0.973,P<0.01;Δ6IS/G:r=0.903,P<0.01),其中精氨酸刺激后Δ4IS/G与精氨酸刺激后ΔIS/G相关性最强。Bland Altman分析结果表明精氨酸刺激后Δ2IS/G、Δ4IS/G及Δ6IS/G与平均ΔIS/G一致性高,且以Δ4IS/G最佳。结论   可以用精氨酸刺激后Δ4IS/G来评价T2DM胰岛β细胞的第一相胰岛素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血常规指标与肝脏脂肪含量(hepatic fat content,HFC)的关系。方法:选择经超声诊断为脂肪肝,并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为2型糖尿病或有明确糖尿病病史患者,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及餐后2h血糖,肝脏功能等指标。以1H磁共振波谱方法定量测定HFC。结果:共纳入641例患者,平均HFC为(21.56±16.9)%。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在所有受试者中,除体质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血脂、肝酶、空腹C肽等一般因素外,HFC也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相关(P<0.05);在女性受试者中,除体质量、BMI、腰围、肝酶、血脂、血糖等一般因素外,HFC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相关(P<0.05);在男性受试者HFC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相关(P<0.05),而与白细胞计数无相关性。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校正年龄、BMI、腰围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红细胞增加是影响HF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对于男性受试者,血红蛋白及ALT增加是HF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对于女性受试者,红细胞计数及ALT增加是影响HF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对伴2型糖尿病的NAFLD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可作为反映HFC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无创性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方法学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早期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对防治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定性检查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不一,且无法满足定量之需.病理诊断虽然可以定量,但其有创性限制了临床应用.1H磁共振波谱(1H MRS)定量技术的建立,为无创测定肝脏脂肪含量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综述了NAFLD无创诊断方法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方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经肝脏病理学确诊为NASH,并在治疗后接受肝脏病理学检查的患者。分析患者接受的综合治疗方式,判断其肝脏组织学改变情况,并观察治疗前后相关代谢参数改变情况。结果:共1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例、女性8例,治疗期前平均(54.2±9.6)岁。10例患者中,合并糖代谢异常8例,合并高血压6例,合并血脂异常4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4例。经过1.04(0.73,1.54)年的治疗,80%(8/10)的患者获得NASH改善,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积分总分下降1 (0.5, 3.5)分,其中7例肝纤维化评分下降了1 (0.5,1.5)分。余20%(2/10)患者出现NASH的进展。患者治疗后体质指数(BMI)减小,同时糖化血红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下降(P0.05)。NASH改善患者的体质量降幅更明显,为10.80%(8.62%,20%),血压控制在(128.14±8.8)/(83.14±7.47) mmHg(1 mmHg=0.133 kPa);NASH进展患者体质量未明显下降,且血压控制不佳。结论:综合治疗可改善NASH患者肝脏组织病理情况,该效应可能与体质量下降及血压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