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以骨质移行转换点为参考标志的改良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法行腰椎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3月,采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疾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改良组采用骨质移行转换点为参考标志徒手置钉,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徒手置钉。术后行CT多平面重建(MPR)对螺钉进行椎弓根层面扫描,采用Neo分级评估螺钉位置。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改良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54枚,置钉准确率为96.10%;对照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50枚,置钉准确率为88.67%;2组置钉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骨质移行转换点为参考标志的改良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法相较于传统徒手置钉法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可一定程度上实现椎弓根置钉的个体化,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大部分是因屈曲压缩所致,一般属于稳定性骨折,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治疗的方法也很多。自2003年~2007年我院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治疗78例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病人,临床和随访结果均比较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寰枢椎椎弓根钉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收治16例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38~45岁,平均40.5岁;其中12例伴有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B级3例,C级5例,D级4例。术前均行寰枢椎CT扫描及X线检查,入院后立即行颅骨牵引。术中应用经后路通用脊柱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系统固定,同时在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间大量髂骨植骨融合。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头枕部疼痛、酸困不适症状均得到改善,采用Odom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12例,良4例。12例伴有神经损伤患者11例得到明显恢复。按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5例,E级4例。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能够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且固定可靠,融合率高,有利于上颈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用Renaissance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胸腰段较细椎弓根中植钉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6月至2018年3月,利用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治疗胸腰段较细椎弓根脊柱疾病患者62例,男22例,女40例;平均年龄41岁(19~65岁)。胸椎骨折18例,腰椎骨折35例,脊柱畸形9例。随机对一侧椎弓根利用机器人辅助植钉(辅助组),另一侧利用传统方式徒手植钉(徒手组),手术后利用胸腰椎X线片和CT平扫,并参照Rampersaud分级方法对植入椎弓根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62例患者共经较细椎弓根置入螺钉204枚,胸椎60枚,辅助组优良率为93.3%(28/30),明显优于徒手组优良率76.7%(23/30),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144枚,辅助组优良率为95.8%(69/72),明显优于徒手组优良率79.2%(5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较细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运用Renaissance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可提高其精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酸牛奶对慢性腹泻患儿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酸牛奶的营养保健作用在国际上早已被公认 ,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却未见报道。为了解酸牛奶对肠道疾病的治疗作用 ,我们于 1991年以来陆续选取了 32例慢性腹泻的病儿进行了酸牛奶治疗的疗效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以符合慢性腹泻诊断 ,并因长期服用抗菌素治疗后出现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头痛、耳鸣等副作用 ,伴有体重减低、贫血 ,且愿意接受饮用酸牛乳治疗的患儿为对象。其年龄最大者 11岁 ,最小者 10个月。1.2 酸奶来源 柳州市儿童食品厂、市乳品厂生产的加糖酸牛乳。1.3 方法 每人每天饮用酸牛乳 2 0 0…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确定脊柱经椎弓根置钉的改良方法。 方法 以椎板应力线及关节面为参考标志的改良置钉方法及传统置钉方法对205例脊柱疾患患者进行手术置钉, A组进钉点:按传统进钉方法。B组改良置钉方法:寻找椎板应力线骨嵴及关节面的位置,以此为参考点。应用术中及术后X线、CT检查及术中神经根剥离子触摸检查置钉准确性,计算术中一次性置钉的成功率,比较传统入钉法与改良入钉法的置钉成功率。 结果 应用传统置钉方法与改良置钉方法置钉成功率在颈椎手术中分别达到78.1%和95.5%(P=0.002),在胸椎手术中达到82.4%和95.9%(P<0.001),在腰椎手术中达到80.3%和97.0%(P<0.001),总计成功率为80.7%和96.5%(P<0.001)。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结论 应用椎板应力线及关节面为参考标志的椎弓根置钉方法可以作为颈椎、胸椎及腰椎传统置钉方法的改良方法,有较高的置钉成功率。应力线骨嵴及关节面分别代表椎体的应力传导情况,按此参考标志进行置钉,可实现椎弓根置钉的个体化,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后路半椎弓根入路置钉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后路半椎弓根入路置钉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患者31例,在T1~T2可应用直径4.5mm、长度30mm的螺钉,T3~T8应用直径5.0~6.0mm、长度35~40mm的螺钉,螺钉直径均在4.5mm以上。结果:置钉固定后胸椎X线片及CT显示,无螺钉进入椎管内,脊柱序列恢复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置钉后无脊髓损伤加重及感染等并发症。患者生活完全恢复,疼痛消失16例;不全性和完全性截瘫26例日常生活能够自理,胸背部疼痛消失,无后凸畸形。结论:中上胸椎半椎弓根入路置钉技术选用较粗、较长螺钉置入内固定效果可靠,安全,且进钉技术相对简单,易于掌握,可作为中上胸椎后路内固定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3D打印导板辅助中上胸椎椎弓根钉置入准确性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手术治疗的中上胸椎骨折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5例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置钉(导板组),25例采用传统徒手置钉(徒手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5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出现主动脉、胸髓及神经根损伤。导板组透视次数[(2.8±1.2)次vs (9.5±2.7)次, P<0.001]、单钉置入时间[(2.2±0.5) min vs (3.5±0.7) min, P<0.001]、一次置钉成功率(100.0%vs 90.7%, P<0.001)均显著优于徒手组,但前者的医疗费用显著高于后者[(35 221.4±423.2)元vs (34 358.5±442.9)元, P<0.001]。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6.8±3.4)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及ASIA神经评级均显著改善(P<0.05),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节段钢板固定并椎体间融合器融合在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的病人,施行椎管扩大减压的同时,应用单节段钢板固定并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通过临床评价,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经10个月~5年的随访,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近期和远期疗效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单节段钢板固定并椎体间融合器融合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脊柱运动节段的丢失,进而减少相邻节段椎体退变及椎体不稳发生率.具有直视下置钉、单节段固定、操作简洁、方便、术中复位、固定可靠,融合率高、内固定无需取出,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有利于腰椎稳定性重建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等优点,在治疗腰椎管狭窄并失稳症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任何一种理论的更替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骨外科发展的今天,西方骨折内固定体系日趋完善,但是其弊端也随之被提出.中医骨伤科学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虽历经曲折,但光芒尽显,天津著名西医骨科学者,虚心学习中医应用西医研究方法,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骨伤科学愈合新理论-中医接骨学理论,即CO理论"Chinese Osteosynthesis",本文就AO理论"Asson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roblem of Internal Fixation"与CO理论作一回归与分析,从而为骨折愈合内固定提供新的理论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