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1 0~3 6 %左右,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 2~0 3% 〔1〕。早期常无典型症状,诊断极其困难。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现报告1例如下:病 例 女,2 8岁。因右下腹疼痛1周,在外院予抗炎及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而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火针治疗鸡眼的疗效。方法使用与鸡眼直径相当的平头或多头火针,用酒精灯外焰把针烧红至发白速刺入鸡眼中心直达基底部速出,用无菌棉球压少许,不包扎不上药。结果有效率和治愈率均为100%。结论使用火针治疗鸡眼操作简便安全,治愈率高,患者痛苦小,值得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手法体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 应用手法体针进行治疗。结果 16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9例轻度滑脱经5次治愈,7例中度滑脱经10次治愈。结论 采用手法体针治疗腰椎滑脱症安全、可靠,病人痛苦小,易接受,且经济。  相似文献   
4.
穴位注射治疗枕大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风池穴注射当归液在治疗枕大神经痛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用10%葡萄糖液1ml加5%当归注射液1ml注射于双侧风池穴。结果 有效率100%。治愈率94.7%。结论 使用穴位注射当归液加葡萄液疗效确切,简便,可供针灸医务工作者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5.
吕茂霞  邓旦 《西南军医》2005,7(6):31-32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患者肺静脉血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观测对比25例单纯性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手术前后肺静脉血流变化。结果2例患者肺静脉血流显示不满意,其余23例患者术前肺静脉血流频谱的前向血流缺失正常时肺静脉血流的S波和波,而表现为一连续的、较平坦的波形,其负向的A波也较正常时减小,部分患者A波甚至消失。术后所有23例患者肺静脉频谱即恢复正常形态。结论单纯房缺患者其肺静脉血流具有特征性改变,观测肺静脉血流可以帮助筛查房缺,进一步了解房缺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6.
长期暴露于高原环境可能会导致人体生理机能的衰退,表现为头痛、失眠、健忘、胸闷、脏器功能减退、运动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被称为高原衰退症(altitude deterioration)[1].这种由高原引起的慢性损害,即使在没有达到慢性高压病诊断标准的"高原健康习服人群"中也普遍存在.因此,了解其发生机制对高原人体的健康无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超声心动图普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普查拉萨地区(海拔3658米)藏汉族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研究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方法自2001年5月~2003年3月共检查17 600余人次,阳性0.92%.结果移居高原汉族高于世居高原藏民族,提出先天性心脏病多属于遗传因素占主导地位,环境因素占次要因素.结论高原低氧、低气压环境下,肺动脉高压引起动脉导管未闭占第一位,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占第二位.为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包虫病又称为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兽体内引起的疾病。包虫病分为由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和多房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泡型包虫病。我国以囊型包虫病为主,在西藏发病率尤高,被视为西藏第一"癌症",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超声作为肝包虫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肝包虫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且独特的作用。本组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4例肝包虫病患者的声像图表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西藏高原海拔5000m地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发病情况.方法 于西藏双湖县医院及多玛乡现场(海拔高度5000米)对700例未成年人(男性417例,女性283例,年龄0.5~18岁,平均(11.43±3.58)岁进行CHD筛查工作.检查内容包括常规询问现病史、家族史、心脏听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等.结果 检出心脏杂音患儿276例,疑似CHD 39例,疑似对象使用飞利浦IE33检查确诊34例,最终在我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证实.此次调查18岁以下存活例群发病率为48.57‰,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未发现重症紫绀型及复杂型CHD.结论 西藏5000m高海拔地区CHD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出生前的先心病筛查,强化优生优育,对确诊病例的患儿加强治疗和干预,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这有利于提高患儿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有利于减少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常住4500m以上较高海拔地区平原移居人群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方法由医务人员携带仪器设备到45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现场,对常住该地区的平原移居人群进行体检,项目包括病史询问、常规查体及各种辅助检查,并对其疾病适应力进行分析。结果调查长期居住4500m以上高海拔地区的平原移居对象2340例,其常见疾病主要有30多种,患病人数达1084人,患病率高达46.32%。其中同时患3种以上疾病者占患病总人数的24.58%;慢性高原适应不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心肌缺血、失眠、高原性心脏病、血压异常、高尿酸血症、关节炎、脱发、反甲、皮肤病、眼病较为常见,且均达10%以上;其常见临床症状主要有头昏头痛、心悸、胸闷、咳嗽、失眠、多梦、耳鸣、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疲劳、食欲下降、体质量下降等;且常见病的患病率随海拔高度及移居高原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结论常住4500m以上较高海拔地区的平原移居人群在长期低氧暴露下机体对疾病的适应能力明显下降,其常见疾病的患病率较高,且患病率随着海拔高度及移居高原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同时身患多种疾病者较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