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摘要 目的:在SD大鼠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早期,应用穴位电针刺激健侧肢体,评价健侧肢体的康复效果,探讨其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造模,将30只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健肢治疗组(HT)、患肢治疗组(DT)、模型非治疗组(MC),并另设假手术对照组(OC),每组10只,共40只。术后24h开始电针刺激穴位曲池、内关、足三里、下巨虚,采用“巨刺法”,左右交叉行刺。治疗电流强度3mA,疏密波10Hz,50Hz/5s,10s。15min/次,1次/d,7d/周。分别在治疗第3d、7d、14d和21d进行神经行为学的评价。治疗21d后,冰生理盐水灌注取脑、切片、TTC染色,IPP分析计算脑梗死体积。 结果:①神经行为学(mNSS)评价:电针刺激治疗3d时, HT组mNSS评分低于MC组(P<0.05);治疗7d和14d时,HT、DT组更显著低于MC组(P<0.01),HT组显著低于DT组(P<0.01); 21d治疗后,HT组和DT组评分均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显著低于MC组(P<0.01),HT组与DT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②脑梗死体积: HT和DT组脑梗死体积均低于MC组(P<0.05),而且HT组与DT组比较也显著下降(P<0.05)。 结论:脑卒中后超早期健肢电针治疗较患肢治疗能够更早地促进MCAO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患侧脑梗死体积,是一种有效的早期康复介入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双侧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 RNA)的时序性变化,探讨电针治疗偏瘫的交叉迁移效果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建模成功的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肢治疗组(UALTG)、患肢治疗组(ALTG)、对照组(CG),各组再随机分为1周、2周、3周组,造模成功24h后对治疗组浅麻醉行电针穴位治疗,每组各时间段结束24h内分离缺血皮质及对侧同部位皮质,采用RT-PCR法测定BDNF-m RNA表达量。结果:1对缺血皮质BDNF-m RNA表达的影响:ALTG组BDNF-m RNA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时表达量均有增加,与CG组相比有显著性增高(P0.01),而UALTG组在第7天和第21天时表达量均有增加,与CG组相比有显著性增高(P0.01);在第7天和第21天时UALTG组较ALTG组表达量更高(P0.01)。2对缺血对侧皮质BDNF-m RNA表达的影响:ALTG组在第7天和第21天时BDNF-m RNA表达量高于CG组(P0.01);UALTG组在第14天时表达量高于CG组(P0.01),且ALTG组表达量同时也高于UALTG组(P0.01);而UALTG组和ALTG组在第21天时的表达量均下降,低于CG组(P0.01)。结论:早期电针治疗MCAO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健侧肢体和患侧肢体都能有效促使双侧皮质BDNF-m RNA的表达上调,具有明显的交叉迁移效果,且健侧较患侧更大幅度提高缺血皮质BDNF-m RNA的表达,这种变化可能是大鼠功能恢复较好和病死率较低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健肢或患肢早期穴位电针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缺血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mRNA和蛋白的时序性变化,探讨穴位电针治疗脑卒中效果的可能相关机制。 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54只建模成功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肢治疗组、患肢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每组再按实验观察时间随机分为7、14和21d三个时间点亚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造模成功24h后对治疗组给予浅麻醉行穴位电针治疗,每组各时间点结束24h内分离脑缺血皮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测定IGF-1 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 结果①脑缺血后,对照组大鼠脑缺血皮质IGF-1蛋白表达在缺血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逐渐下降,各时间点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肢治疗组蛋白表达趋势与对照组相同,且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1);健肢治疗组在第14天的IGF-1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同时间点患肢治疗组和对照组(P<0.01),而在第21天时低于同时间点患肢治疗组,但仍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1)。②健肢治疗组脑缺血皮质IGF-1 mRNA表达在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逐渐降低,各时间点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健肢治疗组第7天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同时间点患肢治疗组(P<0.01),健肢和患肢治疗组分别为同时间点对照组的6.8倍和3.0倍;健肢治疗组在第14天时的基因表达量低于同时间点患肢治疗组(P<0.01),健肢和患肢治疗组分别为同时间点对照组的3.3倍和5.7倍;健肢治疗组和患肢治疗组的第21天脑缺血皮质的IGF-1 mRNA表达均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1)。 结论早期穴位电针治疗能增加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脑皮质IGF-1 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健肢穴位电针干预能更早且更大程度地诱发IGF-1 mRNA表达增高及蛋白含量增高持续时间较长;脑卒中早期健肢穴位电针干预效果可能优于患肢。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可调式皮肤牵张闭合器在儿童大面积肢体创面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应用可调式皮肤牵张闭合器处理儿童严重下肢创面缺损患儿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4~12(8.3±2.7)岁,均为单侧下肢大面积创面缺损,其中车祸伤致肢体皮肤缺损4例,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后无法缝合关闭3例,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外露3例,皮肤撕脱伤清创缝合术后大面积缺血坏死1例。创面宽度(5.6±1.2) cm,长度(7.0±1.6) cm,均已行VSD负压引流、扩创缝合等处理,其中4例已行游离皮片植皮,2例已行局部皮瓣转移手术处理,植皮或皮瓣手术失败,前期治疗效果均不佳。结果:术后经持续牵引5~14(10.5±2.6) d后创面闭合,未再行植皮或者皮瓣修复处理。无创缘血供不佳、皮肤感染坏死、末梢感觉障碍等并发症发生。11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8.9±3.8)个月。创缘皮肤呈线性愈合,瘢痕轻微。结论:通过可调式皮肤牵张闭合器治疗儿童大面积肢体创面缺损,符合Wolff定律及组织自然重建理念,为治疗儿童肢体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跌倒和摔伤,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骨关节损伤。一般来说,临床上将骨关节损伤分为骨关节扭伤和骨关节脱位两种。骨关节扭伤后,一般表现为骨关节出现局部的疼痛、肿胀,导致很难进行骨关节的屈伸活动。所以摔伤后,不要随意牵拉和活动受伤部位,更不要在未拍摄X片明确诊断的情况下随意揉捏。建议可以用硬木板、纸板、书本  相似文献   
6.
练艺影  于涛  赵立平  陈霓  向珩 《中国康复》2014,29(4):318-319
运动康复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应用技术学科专业。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康复医学和健康科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及健康服务与管理的高级康复治疗师。其核心课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实践工作。案例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上有很好的效果[1]。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运动康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存在问题及如何优化进行探讨,望能在教学改革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天津市康复医疗服务以及康复医学从业人员现状。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天津市130 家医院及残联民政机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天津市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的单位占被调查单位的49.2%。康复医学从业人员共计842 人,缺口将近3000 人,其中康复医师人数最多(237 人);假肢矫形技师人数最少(3 人)。中、低层次学历较多,高层次学历较少。结论康复医疗服务开展不足;康复医学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分类结构失衡;康复医疗服务对象不均衡。  相似文献   
8.
单侧电刺激训练对双侧同源肌肉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单侧电刺激训练对双侧同源肌肉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电刺激促进肌肉生长修复和对侧交叉迁移现象的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和1、2、3、4周电刺激组,刺激部位为右侧腓肠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双下肢腓肠肌和前肢肱二头肌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不同变构体肝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Ea)和机械力生长因子(MGF)以及成肌分化因子(Myogenin,MyoG)mRNA表达。结果:训练侧各电刺激组MGF mRNA表达较对照组分别增长了3.97、4.05、4.13、4.25倍;IGF-1Ea mRNA表达较对照组分别增长了1.55、3.99、5.11、5.27倍;MyoG mRNA表达较对照组分别增长了2.14、2.48、2.99、3.02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MGF和MyoG mRNA表达在各训练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IGF-1Ea mRNA表达在1、2、3周训练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第4周与第3周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侧同源肌肉和前肢肱二头肌IGF-1Ea、MGF、MyoG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变化。结论:电刺激训练促进肌肉生长与修复机制中肌肉生长因子高表达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而对侧肌肉生长因子无显著性增长,表明对侧交叉迁移现象的机制可能不是由于肌肉生长因子表达所致,提示内分泌机制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