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来研究证实,Ⅰ型房扑的折返环路位于右房,其缓慢传导区位于右房房间隔下后方。在该区进行直流电消融治疗房扑的复发率较高。作者通过心内膜激动标测和拖带起搏标测确定临界区,以施行射频消融治疗房扑。方法与结果全组12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1~73岁。病史中证实为Ⅰ型房扑(心电图表现为P_(Ⅱ、Ⅲ)aVF倒置,Ⅰ,Ⅴ_(?)双相,Ⅴ_(?)直立),房扑周期为253±39msec。通过标准静脉导管技术进行右房心内膜激动标测及拖带起搏标测,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变化特点,QTd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以及QTd对预后的意义。方法测量老年AMI组和非老年AMI组各50例及老年无心脏病组54例12导联心电图QTd(JTd),即QT间期(JT)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计算出QTcd(JTcd)。结果老年AMI组QTd(JTd)与其他2组分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0.001)。两AMI组死亡与生存者QTd(JTd)均有显著、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0.01)。老年AMI组重度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非老年AMI组。结论QTd(JTd)可作为判断AMI患者病情与预后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对老年AMI患者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联用地尔硫(艹)/(卓)和比索洛尔与二药单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疗效,并比较3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173例,随机分成Ⅰ组(合用组,78例),Ⅱ组(地尔硫(艹)/(卓)组,43例),Ⅲ组(比索洛尔组,52例).分别观察心电图及临床疗效、运动试验结果及并发症.结果心电图变化总有效率Ⅰ组(88.5%)优于Ⅱ、Ⅲ组(72.1%、71.2%)(P<0.05),Ⅱ、Ⅲ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运动试验示运动耐量Ⅰ组优于Ⅱ、Ⅲ组(P<0.05);Ⅱ、Ⅲ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地尔硫(艹)/(卓)与比索洛尔小剂量合用是可行的,优于二药单用.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心房纤颤的现代认识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颤 (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多见于高血压病、冠心病和风心病 ,三者约占AF总数的75%以上。孤立性AF约占 10 %。心衰病人 4 0 %合并AF。AF治疗的关键是控制AF心室率、维持窦性心律和防治血栓栓塞。彻底根除AF并永久保持窦性心律是治疗心房纤颤的最佳追求目标。为此 ,人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并获得一些新的认识。1 现代认识1 1 电生理机制1.1 1 多源性子波折返 AF的发生机制迄今未完全阐明。至 2 0世纪后叶 ,先后有人提出单源激动、多源激动 ,环行运动和折返激动等学说。Moe[1]等在 2 0世纪 60代年提出多源…  相似文献   
5.
QT间期离散度(QTd)系由于心室肌复极不一致,而引起的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时限变异的程度。大量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QT离散度明显增加,恢复期降低,其临床价值已得到证实[1,2]。本文观察了58例AMI早期患者予静脉尿激酶溶栓后,QT离散度变化规律,探讨了AMI后心肌再灌注与QT离散波变化的相关性。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男46例,女12例;年龄32~75岁,平均59.8±12.5岁。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症状和ST段抬高。病变部位累及广泛前壁16例,前壁、前间壁24例,下壁、正后壁18例。发病  相似文献   
6.
作者观察了左室收缩功能受损患者服用β阻滞剂后QT离散度(QTd)变化,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选择左室收缩功能受损(EF<25%),无瓣膜关闭不全患者(心衰组)25例,对照组心功能正常者100例。除外房颤,房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室肥厚(心电图),高血压。两组用药(β阻滞剂和利...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20岁以下患者在发生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SCD)复苏后,立用植入性转复—除颤器(ICD)后的影响,通过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分析进行了评价。 方法 由7个国家的102名医生提供了1980 年10月-1991年10月首次植入ICD177例患者中125例(71%)的详细资料。定义:SCD指以往病情稳定者,在症状出现1小时内,发生来意料到的,或睡眠中发生的死亡;快速心律失常性非猝发性死亡,是指死前发生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超过1小时;心性非心律失常性死亡,是由于心脏病本身而致的意料到的死亡。适时放电是指患者在发生晕厥或晕厥前发生的电击,症状的发生推测或心电监测证实是因自发的持续性室速心律失常所引起。误放电是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时,既无症状也无心电监测证实,ICD发生的电击。不明确放电与上述二者不同。  相似文献   
8.
QT间期离散度(QTa)系由于心室肌复极不一致,而引起的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时限变异的程度.大量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QT离散度明显增加,恢复期降低,其临床价值已得到证实[1,2].本文观察了58例AMI早期患者予静脉尿激酶溶栓后,QT离散度变化规律,探讨了AMI后心肌再灌注与QT离散波变化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女,48岁。因反复胸闷、心慌、气短20余年加重3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曾高达24.0/14.7kPa,近年来降至正常,无心绞痛病史。多年在当地医院按高血压病、风心病、心力衰竭治疗。入院检查血压14.7/10.7kPa,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106次/min,心律绝对不齐,二尖瓣听诊区闻及三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主动脉听诊区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周围血管征阴性。心电图示心房颤动,STⅡ、Ⅲ、aVF下移0.1mV,TⅠ、Ⅱ、Ⅲ,V1-V6倒置。X线胸部透视:心脏普大型,升主动脉增宽。初步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衰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或JT间期离散度 (JTd)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量并比较 4 6例DCM心功能Ⅱ~Ⅳ级患者 12导联心电图的QTd(JTd) ,比较QTd(JTd)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35例DCM心功能Ⅲ级和Ⅳ级患者QTd 分别为 6 5 .38± 2 4 .30ms和 72 .10± 2 0 .95ms ,JTd 分别为 5 4.85± 2 5 .0 1ms和 5 6 .33± 2 1.30ms ,均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 (41.6 7± 2 1.6 9ms,33.0± 17.5 1ms) (P <0 .0 1) ,心功能Ⅳ级QTd 与JTd 也高于心功能Ⅲ级 ,但无统计学意义。QTd(JTd)与左室内径及心胸比率呈正相关 (P <0 .0 5~ 0 .0 1) ,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P <0 .0 1)。全组中死亡 7例 ,均为心功能Ⅳ级 ,死亡患者QTd(JTd)明显高于生存者 (78.12± 12 .5 0ms ,6 2 .32± 9.87ms,5 8.82± 2 1.36ms ,4 8.95± 2 3.2 1ms) (P <0 .0 1)。死亡患者 3例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DCM患者QTd(JTd)与心功能分级 ,心脏主要参数及死亡率有密切相关性。QTd(JTd)可作为判定DCM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