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肺炎衣原体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在非冠心病(NCHD)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用血清学和PCR方法检测肺炎衣原体。结果 各组之间血清学无显著性差异。冠心病各组PCR阳性率显著高于NCHD组,UAP、AMI两组显著高于SAP组,UAP和AMI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肺炎衣原体和形成冠心病的病因有关。  相似文献   
2.
2001年以来,采用钻孔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45例,并与本院同期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同类患者42例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肺炎衣原体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在非冠心病 (NCHD)组、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不稳定心绞痛 (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用血清学和PCR方法检测肺炎衣原体。结果 各组之间血清学无显著性差异。冠心病各组PCR阳性率显著高于NCHD组 ,UAP、AMI两组显著高于SAP组 ,UAP和AMI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肺炎衣原体和形成冠心病的病因有关  相似文献   
4.
胃镜结扎及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胃镜下结扎(EVL)后附加硬化剂注射(EIS)联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患者106例,101例一个月内无出血,止血率为95.3%。经过1—2次胃镜结扎治疗后再用硬化剂治疗,88例食管静脉曲张完全消失,消失率达83.0%,余18例(17%)静脉曲张明显缩小。结果提示,采用EVL和EIS联合治疗重庆食管静脉曲张与单纯使用EVL或EIS治疗的止血效果和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两种方法相比有显著的差异(分别为P<0.01和P<0.05)。它具有方法简单、安全、能有效地控制急性出血及手术后再出血,降低死亡率,使肝功能差的患者度过出血期,为择期手术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7例SAH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AH后再出血发生率极高,过早下床活动,精神因素,用力排便等均可致再出血。结论:充分认识SAH后再出血的诱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16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我院2000-01~2006—12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甲心病)168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53例,女115例,年龄12~72岁,平均43.8岁。甲亢病程6个月~20a,平均4.1a。具有多食、多汗、怕热、消瘦等高代谢症状群138例次,双手细颤106例次,甲亢突眼症108例次。16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77例闻及甲状腺血管杂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56青年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改变。结果156例病人中痊愈42例,显著进步64例,好转40例,无效及自动出院10例。结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在非冠心病(NCHD)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用快速免疫消浊比浊法测定4组患者C反应蛋白。结果:冠心病各组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NCHD组,AMI、UAP两组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SAP组,AMI和UAP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C反应蛋白和冠心病的形成及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低血糖昏迷77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将我科1993—02/2007—10低血糖昏迷77例病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3例,女34例,年龄11~75(平均57.3)岁。均符合条件:(1)昏迷时血糖低于3.3mmol/L;(2)补糖后大部分神志转清;(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  相似文献   
10.
经右股静脉穿刺床边紧急心脏起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紧急心脏起搏救治的新方法。方法 :40例病人均采用非X线条件下 ,经右股静脉插入电生理标测电极导管 ,以体表心电图为指导 ,于床边行紧急起搏。结果 :电极到位率 97 5 % ,心脏有效起搏率 97 5 % ,除 3例病人死于非起博因素外 ,其他均安全度过危险期。结论 :此法简便有效、并发症少 ,为救治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的可靠方法 ,尤其适合不能搬动而又需紧急心脏起搏的病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