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外科术后专科康复护理中深化护理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脑卒中偏瘫及脊髓损伤、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后应用自制辅助卧位枕辅助维持康复体位及VCD光盘辅助指导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辅助卧位及健康教育方法。结果 实验组患者疼痛减轻,舒适度及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特定知识的知晓率及功能锻炼正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制系列辅助康复卧位枕及VCD光盘辅助指导功能锻炼的应用可让患者感到舒适、方便,实践了人性化护理与专科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丰富了护理文化的内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中风是脑部或颈部供血动脉病变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循环障碍,是威胁老年人生命的三大死因之一。随着人们对脑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越来越普及。我们用尿激酶(UK)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缺血性脑中风10例患者,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与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是在病人发病 6~ 12h内 ,经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闭塞动脉 ,随之在短时间内向闭塞动脉注射大剂量溶栓药物 ,使溶栓药物浓度迅速达到峰值 ,以达到溶解脑动脉内的血栓 ,控制脑组织梗死的范围 ,改善脑组织功能的目的。传统上治疗急性脑梗死以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恢复稳定神经功能为主 ,病人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均不满意。新的治疗方法 :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在国外已证明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1998年 9月以来我科在临床开展了该项治疗技术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将超…  相似文献   
4.
患参与护理计划制定与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桂花  秦静等 《现代护理》2002,8(5):332-333
目的 探讨制定与实施护理计划的最佳途径。方法 50例18-40岁脑肿瘤住院病人术前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结果 患者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影响自身健康的问题,治疗护理措施和目标及配合知识知晓率高,护理服务满意度100%,患者的焦虑,巩惧心理明显降低。结论 鼓励患者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与实践,有利于护理计划内容的完善与实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安宫牛黄丸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 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安宫牛黄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 d、5 d、7 d、14 d后GCS评分变化、并发症发生率、治疗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GCS均随观察时间延长而升高,观察组GCS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3个月后观察组预后优良率为60.53%(23/38),高于对照组的35.14%(13/37)(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宫牛黄丸能促进颅脑损伤患者清醒,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36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成功栓塞34例,其中19例100%栓塞,7例95%以上栓塞,4例90%~95%栓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一起栓塞4例;术中因动脉瘤破裂死亡1例,术后因呼吸功能衰竭死亡1例。34例出院时治疗结果好27例,差7例。29例随访10~48个月,无再出血病例,10例出现迟发性脑积水,3例动脉瘤复发。结论后循环动脉瘤有其特有的临床特征,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针刺捻转补法治疗中风合并耳鸣耳聋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风合并耳鸣耳聋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取患侧听宫、听会、翳风穴和双侧中渚、外关、太冲、三阴交、太溪穴,太溪、三阴交穴施以捻转补法;对照组选取与治疗组相同穴位,采用留针法。2组均配合半导体激光和五官超短波治疗,均治疗20 d。采用耳鸣严重程度量表评估患者耳鸣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耳鸣严重程度评分[(5.04±3.24)分比(5.67±3.55)分,t=-0.880]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耳鸣显效率为38.3%(18/47)、对照组为17.8%(8/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91, P=0.000)。观察组耳聋显效率为38.3%(18/47)、对照组为31.1%(14/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2,P=0.004)。结论捻转补法针刺治疗中风合并耳鸣耳聋优于常规针刺留针手法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偏瘫弛缓期康复治疗训练有效的指导方法.方法:先后随机抽取偏瘫弛缓期病人各5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前后对照,对照组按常规的方法进行指导,实验组通过观看专门制作的康复治疗训练光盘及阅读配套的康复手册进行学习.结果:实验组对偏瘫弛缓期特定康复知识的知晓率、功能锻炼的准确率及功能锻炼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康复治疗训练光盘及配套的康复手册指导偏瘫弛缓期病人的功能锻炼的方法,不仅能更好地激发病人学习的兴趣,引起无意注意,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有机地结合,增强记忆的效果,而且还能满足病人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丰富了人性化护理的内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N)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微创神经外科、神经影像学、计算机科学、微导管技术以及医用材料学的发展,使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获得了长足进步[1],有效地降低了AN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但是,术前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血管痉挛、梗阻性脑积水等并发症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熟悉上述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临床症状与体征,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的导管感染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桂花  林叶  马海清 《广西医学》2001,23(1):166-167
神经外科病人往往体内被置入多种导管 ,最常见的有脑室外引流管、气管导管、静脉插管、动脉插管、导尿管、胃管 ,导管感染与护理对策是否规范有关 ,现将导管感染的预防对策介绍如下。1 脑室外引流管  留置脑室外引流管过程中发生脑室感染 ,多因消毒不严或脑室外引流过久 ,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