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联合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阳明经针刺组和综合法针刺组,每组25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再学习康复训练,阳明经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阳明经针刺法治疗,综合法针刺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综合针刺法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图仪记录患侧膝屈曲和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主动肌及拮抗肌的肌电活动,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及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结果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FAC、FMA及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明经针刺组治疗后[(2.15±0.16)分]比较,综合法针刺组FAC评分[(3.87±0.99)分]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膝屈曲肌群MIVC时的股直肌积分肌电值(iEMG)、膝屈曲协同收缩率(CO)、健侧与患侧CO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明经针刺组治疗后[(35.25±4.47)mV?s]比较,综合法针刺组治疗后股直肌iEMG[(30.32±3.98)mV?s]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腓肠肌iEMG、踝背伸CO、健侧与患侧CO比值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法针刺组治疗后胫前肌iEMG[(31.32±3.68)mV?s]与组内治疗前[(29.36±4.51)mV?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综合法针刺组与阳明经针刺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运动再学习联合综合针刺法较运动再学习联合传统阳明经针刺法更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的痉挛程度,增强患侧的步行能力,提高其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经络与方位对应现象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从“脏经对应”的古典理论和“循经取穴”的临床基本原则着手,探讨“方位对应”现象与“脏经对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脏经对应”理论存在许多疑点,其合理成分具有“方位对应”的现象,而其疑点之处恰恰不具有“方位对应”的特点。“方位对应”并具复杂性。认为“方位对应”概念使我们从复杂的古典经络理论和临床经验中抽出一条主线,有利于简化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
<灵枢·刺节真邪>[1]中有一段关于刺五邪的内容,<针灸甲乙经·九针九变>、<针灸甲乙经·十二节五刺五邪>[2]和<太素·五邪刺>[3]也均有所载,但这3本古籍文字互有出入,其正文与注文互相混淆,致历代注家断句多误,注释多望文生义.虽然近贤对此多有阐发,但鄙人认为仍有欠缺,且于临床所补甚少,故不揣简陋,择其要点略述己意,以求正于贤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部不同屈伸姿势侧卧位时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探讨侧卧位睡姿时头颈部的良好摆放姿势。 方法表面肌电图观察30例青年志愿者左侧卧位下,颈部前屈、中立及后伸时双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颈竖脊肌的表面肌电信号,采用积分肌电值(IEMG)和中位频率(MF)分析。 结果胸锁乳突肌前屈位与后伸位比较, IEMG数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竖脊肌在颈后伸位与颈前屈位比较,IEMG数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方肌上部在3种体位时IEMG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3对肌肉在3种体位时M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侧卧位头颈部后伸时颈背部肌肉紧张度较小,提示侧卧位睡眠时头颈部较佳姿势为稍后伸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疗法结合中药熏蒸及常规康复治疗对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指导术后康复治疗。方法:单纯膝部骨折术后患者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PNF疗法结合中药熏蒸及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32例(中药熏蒸结合常规康复治疗),通过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测定,视觉模拟评分(VA S)及Ho lden步行功能分类对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①主动关节活动度评定: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P〈0.01);②VA S评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Ho lden步行功能分类:两组患者步行功能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疗法结合中药熏蒸治疗对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胸腰椎撑开支具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影像学表现。方法:自行研制胸腰椎撑开支具,25例患者均为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术后第3-4周,分别在卧位无支具、卧位戴撑开支具和立位戴撑开支具等三种状态下拍摄胸腰椎正侧位CR片,分别测量损伤椎体的上一正常椎体前(后)下缘至上一正常椎体前(后)下缘的高度。结果:三种不同状态下损伤椎体的前缘高度分别是118.257±13.524mm、121.414±12.879mm、119.237±12.527mm,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卧位戴撑开支具与卧位无支具、立位戴撑开支具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卧位无支具与立位戴撑开支具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三种状态损伤椎体的后缘高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行研制的胸腰椎撑开支具,能有效地与后路内固定器协同发挥减少自身体重对受损椎体的压力,增强受损脊柱的稳定性,保证早期康复训练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应用胸腰撑开支具联合智能间歇站立床训练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28例,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予脊髓损伤常规治疗的同时,穿戴自主研发的胸腰椎撑开支具,于智能间歇站立床早期进行站立训练;对照组因不同原因延长术后卧床时间,仅接受常规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行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检测,同时评估患者站立训练安全性及卧床并发症等。结果 对照组腰椎(L1~4)及股骨颈骨密度在治疗后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骨密度稍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骨代谢标志物均有所上升,对照组患的N-MID、β-CTX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胸腰椎撑开支具并联合智能站立床训练,能够有效减少该类患者术后卧床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够延缓骨质流失、改善骨代谢指标进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多站式综合性毕业考试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温州医学院康复治疗学系对2004级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生采用多站式综合性毕业考试,通过各项考试成绩的分析,找出考核模式的优缺点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为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康复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4年7月1日—2008年6月30Et1243例康复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基础疾病及感染部位,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康复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8.34%(228/1234),感染例次率为21.40%(266/1243),尤其多发于脊髓损伤和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占41.67%(95/228)和31.14%(71/228),感染部位以泌尿道和下呼吸道多见。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基础疾病、年龄、住院时间、侵袭性操作、营养状况、低血糖、感觉和运动障碍,以及吞咽困难等有关。结论康复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应针对相关因素加以监控,防止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总结34例吞咽障碍患者配合Vital Stim电刺激综合治疗的康复护理经验。在治疗中注意正确放置电极,沿中线垂直放置时,其最下方电极不能放置于环状软骨以下位置,沿中线两侧放置时,旁侧不可过远;调整刺激强度,初次治疗强度在4.5~8mA,以后根据患者感觉进行调整,以出现“抓握”、“挤压”、“拽”等感觉但可以耐受为度;指导患者治疗过程中尽可能持续配合电刺激的频率做吞咽动作:并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不同配合口面部运动、咽刺激以及进食指导,同时加强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坚持有效的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参照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进行吞咽功能评价,治疗后患者吞咽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