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总结通过信息平台,提高出生缺陷防控水平的经验和挑战。方法回顾性总结系统中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落实,沿胎儿生命周期获取功能和代谢障碍缺陷个案的数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平台促进了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落实。系统包括11912例有遗传病或缺陷儿家族史的孕妇信息,433例染色体和基因异常胎儿产前诊断记录,7977例结构、功能和代谢障碍儿的体检记录,1266例听力障碍儿;553例苯丙酮尿症儿,2627例先天性甲低代谢障碍儿,并提供随访等技术支持。结论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河南省内母代和子代信息互连,建成了出生缺陷从医院监测发展为人群监测的省级平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心率变异(HRV)与血清胃泌素(GAS)的动态变化。方法对15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例组)分别于脑损伤后第1、3、5、7天行HRV各项指标及血清GAS检测,并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观察HRV、GAS的动态演变趋势。结果病例组HRV指标中RR间期标准差(SDNN)、低频段功率(LF)、极低频段功率(VLF)、低频段与高频段功率之比(LF/HF)较对照组降低(P均<0.05),血清GAS水平增高(P<0.05)。病例组HRV及GAS均于脑损伤后第3天时变化最明显,且两者动态变化趋势相反。病例组伤后第1天血清GAS水平与SDNN呈负相关(r=-0.531,P<0.05)。结论重型脑损伤后血清GAS水平升高,HRV降低,这可能与脑损伤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皮气管切开术(PT)和传统气管切开术(OT)在神经外科危重症监护室(NICU)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随机将84例需气管切开的病人分成胛组及OT组。并对手术操作时间、并发症、拔管后切口愈合时间、颈部疤痕大小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所需时间、出血量、并发症、颈部疤痕大小比较,P〈0.01;拔管后切口愈合时间比较,P〈0.05。手术并发症胛组2例,OT组12例。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是一项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且术后颈部疤痕小、美观等特点的快速建立长久人工气道的成熟技术。在神经科危重症监护室需行气管切开术的病人应首选该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衰康对实验性心力衰竭(心衰)大鼠左室舒缩功能及血浆血管紧张素(ANGⅡ)和心钠素(ANP)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阿霉素(ADR)复制大鼠心衰模型,左心室插管术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放免法测定ANGⅡ和ANP浓度。结果:心衰康治疗组和模型组比较,左心室收缩内压显著升高;ANP水平和ANGⅡ水平明显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衰康治疗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结论:心衰康能改善心衰大鼠左室舒缩功能,降低血浆ANGⅡ,影响ANP分泌。  相似文献   
5.
HPLC测定复方甘草酸苷片的溶出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HPLC测定复方甘草酸苷片中甘草酸单铵的溶出度。方法采用Kromasil 100A C18柱(250 mm×4.6 mm,5 μm), 以2%的醋酸-乙腈(65∶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 nm;流速为1.0 mL·min-1。结果甘草酸单铵在80~800 μg·mL-1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4%,RSD为0.9%。结论该法简便可靠,精密度高,分离度好,可用于复方甘草酸苷片的溶出度测定。  相似文献   
6.
ATP后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NF-κB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三磷酸腺苷(ATP)后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4只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6只。对照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40 m in,再灌注180m in。缺血预处理组:3次短暂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5 m in闭塞、10 m in再灌注,重复3次),其余同对照组。缺血后处理组:方法同对照组,仅于再灌注初期结扎30 s、再灌注30 s,反复3次形成缺血后处理。ATP后处理组:方法同对照组,仅于再灌注初期自耳缘静脉泵入ATP 4 m g/kg,20 m in内滴完。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组织中NF-κB的表达,应用TUNEL技术测定组织中细胞凋亡率,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后处理组和ATP后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减低,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NF-κB表达降低。结论ATP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保护作用,可能机制是抑制NF-κB参与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分析及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流行情况及病原菌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统一标准采集NICU自2005年10月-2006年12月14个月间医院感染患者的各种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细菌鉴定采用ATB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仪,部分细菌采用API系统鉴定,药物敏感实验判断标准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00年制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共分离到295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170株(57.63%),革兰阳性球菌69株(23.39%),真菌56株(18.98%),所有病原菌中,多药耐药菌(MDR)常见,对常见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严重,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高于一般水平;G^+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常见,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结论该医疗单元,病原菌构成比例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菌耐药现象严重,需加强病原菌流行病学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比例。  相似文献   
8.
纤维素性支气管炎的诊治探讨(附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纤维素性支气管炎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方法 对3例经病理确诊的纤维素性支气管炎病人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纤维素性支气管炎临床上是以反复或周期性咯血、咯出支气管管型为特点的疾病,多继发于肺部感染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病死率较高.结论 纤维素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少见疾病,凝血酶气道内局部使用可能为产生支气管管型的原因之一;治疗的关键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 消除管型产生的原因;同时应注意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止支气管管型脱落导致气道阻塞窒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脓毒症大鼠血小板受体CD62P表达情况以及替格瑞洛的抗炎作用及其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32只,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脓毒症组(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低剂量给药组(low dose, LD):给药剂量为10 mg/kg、高剂量给药组(high dose, HD):给药剂量为50 mg/kg, 每组8只。假手术组大鼠仅进行开关腹并剥离盲肠处理, 脓毒症组、低剂量给药组和高剂量给药组的大鼠采用CLP法构建脓毒症大鼠模型, 给药组分别按照10 mg/kg及50 mg/kg用量进行替格瑞洛灌胃给药, 假手术组及脓毒症组则按照1 mL/kg进行生理盐水灌胃处理。分别于手术前12 h及手术后12 h两次对大鼠进行灌胃给药。各组大鼠造模后24 h经腹主动脉取血并采集病理标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血小板表面受体CD62P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L-6、TNF-α水平;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LDH水平;并检测转氨酶、肌酐、白细胞水平;对心肌组织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早搏(PVC)导管消融时的组织接触压力,并对RVOT常见解剖部位的消融压力进行分析。方法:46例RVOT-PVC患者用压力感知导管进行消融治疗,根据RVOT消融靶点分为间隔组和游离壁组,分析这两组的有效消融压力和压力分布情况。结果:随访3个月,43例RVOT-PVC患者(间隔组和游离壁组分别有20例和23例)未复发,共134个有效消融点,平均消融压力为(12.0±7.5)g,间隔组和游离壁组的有效消融点平均消融压力[(13.0±9.4)g vs(11.0±4.4)g]以及压力适中区(5~15 g)有效消融点比例(39%vs 74%)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间隔组和游离壁组的有效消融点消融压力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71.5%和40.9%(P0.01)。随着消融压力增加,电压和阻抗也相应增加。结论:RVOT-PVC消融放电中的平均有效压力为(12.0±7.5)g。RVOT常见消融部位的压力大小和分布趋势显著不同,游离壁RVOT-PVC应采用适中且稳定的压力进行消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