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8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翼状胬肉尚无彻底根治的方法,传统手术方法的术后复发率可高达20%~70%[1]。为了取得最佳治疗效果,本研究自1996年5月至2004年6月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90例,102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90例102眼中,男性35例43眼,女性55例59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保留交感神经的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AP)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HSV-AP组、HSV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每组20只。结果:HSV-AP术后胃壁泌酸区交感神经分布密度与C组比较,下降不显著,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与C组无差别(745.0±408.9VS899.6±235.1,P>0.05)。而HSV术后胃部泌酸区交感神经分布密度显著下降,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低于HSV-AP术后(293.0±214.8VS745.8±408.9,P<0.01)。HSV-AP术后胃体部迷走神经追踪脑干内未见标记细胞,而胃窦部迷走神经追踪脑干内可见标记细胞。结论:本试验证实采用保留胃小弯血管的HSV—HSV-AP术式,既可完整切断支配胃部泌酸区的迷走神经,又可保留交感神经。  相似文献   
3.
nm23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nm23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3例大肠癌患者骨髓内转移癌细胞及肿瘤组织内nm23表达进行了测定。结果骨髓内转移癌细胞阳性者原发灶nm23蛋白表达率53.1%,低于骨髓内转移癌细胞阴性者的表达率77.4%,有统计学差别(P<0.05)。发生肝、肾及腹腔广泛转移者原发灶表达率50.0%,低于未发生转移者的表达率81.8%(P<0.05)。nm23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结论nm23蛋白表达与远处转移及骨髓内转移癌细胞呈负相关性,可作为预测转移和判断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肛门入路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证实为低位直肠类癌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经肛门入路手术切除,其中1例行常规切除后有肿瘤残留而改为经腹行M iles根治手术。结果全部病例无并发症,切口无感染,伤口Ⅰ期愈合,术后3~8 d出院。结论经肛门人路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类癌,可彻底清除肿瘤,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2O2造影直肠腔内超声对提高肛瘘病灶检出率及降低复发率的意义。方法:将110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直肠腔内超声组(以下简称常规组)、H2O2造影直肠腔内超声组(以下简称H2O2组),分别观察常规组和H2O2组主瘘管显影率、支瘘管显影率、内口显影率以及术后复发率。结果:常规组与H2O2组的主瘘管显影率分别为90.9%和92.7%,P>0.05;支瘘管显影率分别为63.2%和85.4%,P<0.05;内口显影率分别为49.1%和80%,P<0.05;术后复发率分别为18.2%和5.5%,P<0.05。结论:肛瘘患者术前行H2O2造影直肠腔内超声,对于提高肛瘘诊断准确率、微小病灶(支瘘管)检出率及降低术后复发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24例大肠癌病人术前骨髓中微转移、CEA水平、临床病理因素与术后肝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显示术前骨髓癌细胞微转移阳性与阴性肝转移的发生率分别是69.6%(32/46)和7.7%(6/78)、外周血CEA升高与正常者肝转移发生率分另066.7%(26/39)和14.1%(12/85)、淋巴结转移阳性与阴性患者术后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52.7%(30/57)和11,9%(8/67),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髓微转移是影响术后肝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骨髓微转移阳性患者要进行密切随访以早期发现肝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环切术(PPH)治疗重度痔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2002年1月—2005年1月间应用PPH治疗的106例重度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0~35min,术后平均住院3d。吻合部位在齿线上0.5~2cm。术中吻合后即刻出血46例(43.4%),无术后早期出血病例,有3例(2.8%)发生迟发性出血。术后肛门部疼痛59例(55.7%),其中17例(16.0%)疼痛较重,需用药物止痛。31例(29.2%)术后出现急便感或肛门部异物感。轻度吻合口狭窄1例,术后6例残留皮赘,需局部修剪。术后随访未出现复发病例。结论:PPH具有疗效好、恢复快、疼痛少的优点。减少PPH并发症的关键是荷包缝合技术。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患者门静脉血CK20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大肠癌患者门静脉血CK20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实时定量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FQ-PCR)方法,检测72例大肠癌患者门静脉及周围静脉血CK20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患者门静脉血CK20mRNA表达的阳性率(72%)高于周围静脉血(43%)(P〈0.01),大肠癌Dukes C,D期门静脉血CK20mRNA高于A,B期(P〈0.01)。结论:门静脉血CK20mRNA表达的检测比周围静脉血检测更准确、敏感,是判断体内隐性播散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民生  章可 《医学信息》2000,13(8):440-440
本文阐述了利用FOXPRO开发多项选择题自测系统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及体会。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患者骨髓转移癌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骨髓转移癌细胞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膜上皮抗原(epithelialmembraneantigen,EMA)单克隆抗体为探针,对70例大肠癌患者进行骨髓中转移癌细胞的检测。结果 70例中查出路癌细胞者39例,阳性率为55.7%,骨髓内癌细胞的阳性率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有关,腺癌,粘液癌,低(未)分化癌骨髓内转移癌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47.9%,68.7%,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